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一天一首古诗词25: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何记忆?

题目: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西麓。

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算的上是古往今来第一全才。

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此时乌台诗案的阴影刚刚过去,政治生涯又重见希望,在赶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时,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庐山记游诗。

一二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样子各不相同。

庐山为南北走向,横看为东西看,侧看为南北看,首句从大处远处落笔,次句承接上句又从不同视角出发,远看近看,俯瞰,仰视各不相同。

通过浅显明白的话语道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角度不一样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就好比是盲人摸象一样,如果不从全局出发,只是从局部出发不考虑全体,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跟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不谋而合,大部分的旧党都是完全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总体上也是反对,但也认为新法有可取之处,但需要在执行过程中有所变通。

后来旧党重新执政后,对王安石拼命压制及尽废新法后,突然发现旧党也不是真正的从全局出发,跟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看不清楚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之中。

这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置身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石一花,一草一木,一丘一壑,无论看的怎么细致,都难免带有片面性。

由此作者可能联想到,不管是新党也好,还是旧党也好,它们的立场和主张可能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都是“当局者迷”,没有考虑到全局。

1069年,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激怒王安石,苏轼被贬出京任职。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王安专门上书为苏轼求情,他才逃过一命。

1084年,苏轼从黄州迁汝州,在游历庐山之后,写下此诗,之后还专程去探望王安石。可能也有致敬王安石《登飞来峰》诗的意思: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反义词”飞花令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