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年最负盛名的四大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扭转了齐梁以来萎靡浮华的文风,为唐朝后来的诗文繁荣奠定了基础,历来为后人所称赏。
杜甫有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说的便是他们在诗歌方面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们最经典的十首诗,哪首能排第一呢?
卢照邻一生命运坎坷,早年为仕途奔波,一事无成。
后来任新都尉时染上风痹病,辞职返家,卧病不起,这首诗便是他的身世命运写照。
诗歌首句从荷花的幽香写起,接着又写其在月光下的神韵,唯美浪漫。
三四句笔锋陡转,借荷花的飘零来感叹自己曲折的命运。
这首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寄寓了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引人共鸣。
“送别”是唐诗中司空见惯的题材,骆宾王这首五绝的突出之处便在于送别的地点——易水。
昔日,燕太子丹曾在此送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所以这不仅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怀古诗。
诗歌开头两句从千百年前的送别场面写起,既表达了对壮士荆轲的崇敬之情,同时又为后文的送别渲染了氛围。
后两句又回到现实,一个“寒”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后苍凉苦闷的心境。
整首诗来看,一扫齐梁以来委靡纤弱的诗风,语言精练,情感强烈,寓意深沉。
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所言:此诗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这首诗写于王勃流寓巴蜀期间,抒发了诗人久居异乡,渴望早日回乡的强烈情感。
诗歌从浩浩荡荡的长江写起,营造了一种极其阔大的意境,接着第二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最后又转为写景,以一幅纷飞的黄叶图结束了整首诗,令人玩味不尽。
清代宋顾乐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如是评价“寄兴高远,情景俱足”,深以为然。
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写,富有童趣,历来被视作儿童启蒙诗。
诗歌开头连用三个“鹅”字,营造了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围绕着叫声展开描写:它并不是低声哀吟,而是引吭高歌。
鹅的优雅从容,神气自信由此可见。
最后又描写了鹅在水中悠然自得的画面,色彩鲜明,动静相宜,令人叫绝。
整首诗来看,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完美地呈现了鹅的精神形态,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但是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比较少,而且少有唐诗选本收录此诗,所以这首诗排不进前五。
骆宾王这首诗可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媲美,描写了唐朝帝京长安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表达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失意苦闷。
后人常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多数人认为卢照邻之作更胜一筹,故而排在其后。
“从军行”本是乐府旧题,多写军旅生活,唐朝很多诗人都曾写过,最经典的当属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杨炯这首五律虽不如王昌龄的出名,但在初唐的一众诗篇中也算翘楚。
诗歌首联从边疆军情写起,诗人并没有刻画军情如何紧急,只是以“烽火”,以及心中的“不平”来渲染
接着第二联、第三联描写的是将士辞京后的战斗场面,诗人其实并没有亲见,而是想象。
所以最后尾联才会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感慨。
整首诗一气呵成,笔力雄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令人肃然起敬。
《长安古意》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人以铺陈的手法,结合自身的感受,描绘了一幅华丽阔大的长安社会生活图。
在这幅画面中,有富丽堂皇的宫殿,有川流不息的街道,有形形色色的夜生活,有飞扬跋扈的权贵,有愤慨寂寥的读书人……
整首诗来看,虽未完全摆脱齐梁宫体诗的余韵,但华而不艳,富而不俗,同时又带有劝讽之意,揭示了一种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通篇格局雄远,句法奇古,一结更饶神韵”。
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写过一首七律《滕王阁》,同样是笔力超绝的不朽名作。
诗歌从滕王阁的地势写起,大笔渲染,一下子便读者摄入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中。
而后又写南浦的云,西山的雨,进一步扩大了诗的意境。
第三联又从时间维度着笔,引出了尾联人去阁在,江水永流的慨叹。
整首诗笔意纵横,境界宏大,一气浑成,与《滕王阁序》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正如明朝陆时雍在《唐诗镜》中所言“文虽四韵,气足长篇”。
这首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时所作,诗人以“蝉”自喻,表达了一种不流于世俗,坚贞不屈的精神。
诗歌开头从蝉鸣写起,接着又巧妙地运用了卓文君《白头吟》的典故,既表明了自己的白发年老,又婉转地表达了统治者对其忠心的辜负。
接着第三联,渲染了恶劣的环境氛围,最后尾联的抒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整首诗来看,既是写蝉,更是写自己,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的境界,这也是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这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与虞世南和李商隐的《蝉》被誉为“咏蝉三绝”。
这首诗是送别中的名作,比起写法成熟,笔力非凡的盛唐诗作,也是毫不逊色。
全诗大开大合,一扫送别诗中的凄凉、缠绵之气,以极其爽朗的文字,雄健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意境阔大的送别场面。
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无论是从写法,还是情感方面来说,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千年来鼓舞了无数人。
俞陛云《诗境浅说》曾言“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
这首诗排第一当是毫无疑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