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此时他已年过七旬。1973年,《人民中国》杂志第一期刊出其草书条幅《清平乐·会昌》,震动海内外书坛。
林散之作品
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尽管如此,林散之并末因所获殊荣而自满,他对成名后的赞扬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潜心追求更高的境界,使其书法在八十岁前后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林散之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林散之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一甲子的钻研、沉淀,使其气韵及意趣达到超凡之境。赵朴初、启功等称之为诗、书、画“当代三绝”。
林散之作品
从“一鸣惊人”想到“不鸣惊人”
——读王罡《林散之是怎样“一鸣惊人”的》有感
贾志忠
今天在办公室无意间读到收藏与鉴赏微信平台王罡美文《林散之是怎样“一鸣惊人”的》,因为我也是一名书画爱好者,苦苦研习书画几十年,看到这样的文章不免兴致颇高,一口气读完了长文。
(林散之作品)
只要是喜爱书法,对书法有较深的接触,那么林散之这名字便不会陌生,林散之在现代书法史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看完长文,感触很深,老一辈书法家像林散之、赵朴初、启功等等,他们这些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富有传奇色彩和惊人的学习故事,这些老一辈书法家才真正值得学习,他们才是在真正的做学问,不问艰辛与出处,不好高骛远、不计名利与得失,冷板凳一坐几十年,默默无闻扎根砚池,真正做到了心无挂碍,从骨子里喜欢和终身追随。
(林散之作品)
其实想要做学问,想在哪一行有所作为,那么还真得有这种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的精神,林散之就是这样,苦练书法几十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余学书法,先写唐碑,然后由魏入汉,30岁后,广采博学,尝试行书,60岁方才练习草书,顾念平生,寒灯夜雨、汲汲穷年,所学甚勤,所得甚浅”。由此可见,先生默默无闻,穷困潦倒几十年,直到70岁都无人问津,可他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在无意间才被慧眼者发现,这样才一鸣惊人 ,天下皆知。
(林散之作品)
说到这,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当今社会、当今人,现在的人都过于浮躁、名利心太重,现在的书法家都是有了三脚猫功夫便不得了了,到处胡夸海吹,把头衔、获奖、成就弄个一大堆,大势捞钱、润格高得吓人,架子摆得离谱,心里容不下万物,早期本来还可以好好写几个字的,由于名利的膨胀,最后都发展到写出来的字不是字,画不是画,什么“现代书法”、“吼书”、“射书”、“丑书”,百米、千米,数丈大幅榜书都搞出来了,总想些歪主意汲引眼球、博取看点,都想名垂青史留下点什么,还有便是都在建立自己的王国,搞文化圈子,唯我者亲,疏我者远,几个甚至一群与自己臭味相投,有共同见解的人便抱团成立这个研究院、那个书画院,说去说来成立这些机构便是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好更好的牟取暴利,都想“不惊也鸣人”,我看他们如同山间竹笋几层皮厚腹中空,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过眼云烟,有些东西不是你想“惊”想“鸣人”就能鸣人的,再过几十年他们随着人走也留不下什么东西的,这些都将经不起历史的检阅,更别说几百年上千年了。
(林散之作品)
我们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书法爱好者,但心里又在时时刻刻关注着书法的发展与继承,现在的社会发展太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网络更是日新月异,这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是现在真的想学知识很便利,什么知识网络都会有,只要你能正确运用。不好的便是网络太繁杂、太热闹,你若没有慧眼便难辨真假、难分美丑。像现在火热的“抖音”、“快手”等,那里面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有太多太多都是不入流,完完全全是那种江湖小丑,他们被一些营运商炒作,粉丝动不动便是上百万,直播间里美女、帅哥喉咙喊嘶,也着实套住了好多无知者的银子,这些也是典型“不鸣也惊人”现象。现在书法真的到了有些乱的境界了,都动不动便是这个“书法家”那个“书法家”,而实实在在能称书法家,算得上书法家的又有几人呢?最近就连一些明星也都在玩书法,有些还不知天高地厚办展览,请所谓的名家说这说那,搞得火热,其实他们对书法还根本没有入门,最多也就是个江湖把式。
(林散之作品)
现在想出名、想“一鸣惊人”的人太多了,像林散之老人这样的太少、太少了,现在的人都坐不了冷板凳,特别是一坐几十年更是凤毛麟角,写此文我就是想奉劝那些不想坐冷板凳不愿下真功夫的你永远也不会有“一鸣惊人”的时候,同时总想着不劳而获走旁门左道的人“不鸣惊人”也是妄然。
林散之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