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老易选择从战国时代开始来顺藤摸瓜地解说历史,那就不可避免地要交代一下周朝及之前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行为。因为战国时代本身就是周朝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西周在前,东周在后。
这么需要插一嘴,为什么是西周在前,东周在后?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统治中心是从西(镐京)往东(洛阳)移的!
其实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划分都是这样的,先西后东,先北后南,前者叫做东渐,后者叫做南移,主要是跟政权的统治中心和辐射能力有关!
回到周朝的起源上来,这里有一个浪漫的传说,可以介绍给大家了解一下。
传说周文王在渭水河畔请姜太公出山的时候,未曾料到我们的姜太公也是一个老不正经的人,明明是自己在那里待价而沽,还喜欢玩一些云里雾里的套路。
姜太公对周文王表示,别看我已经是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了,但真还不是一般人请得动的,你要证明你不是一般人,你就得亲自为我拉车才行。
周文王一看,这是什么情况?这个打工人咋还比我这个老板的谱还要大?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这家伙的本事和他的脾气成正比呢?为了大好河山,拉车就拉车,又不是让自己真的让自己变成拉车的牛!
于是,周文王咬着牙齿,呼哧呼哧地,就拉着姜太公这个白胡子老爷爷出发了。
但是,老易也不知道周文王是不是属牛的,但我知道周文王的体力肯定是比不上牛。他拉着姜太公往西边走了301步之后,便深深地感觉到了一种中年男人的力不从心。但是,男人的要强又让他觉得绝对不能认怂,咱换个姿势继续,于是调转头来,踉踉跄跄地又往东走了507步之后,最后实在走不动了,才撂挑子不干了。
最后,姜太公表示,咱虽然喜欢摆谱,但咱从来不白嫖,小伙子的态度我很喜欢,你拉我走一步,我便保你姬家一年的江山。往西边走的代表西周,往东边走的代表东周。
这便是周朝历史的宿命说!但是这玩意大家听听也就完事了,因为后来的历史,还会如雨后春笋地冒出很多类似的故事,如刘邦他妈被龙看中了,汉武帝他妈的子宫里钻进了一个太阳,朱元璋出生时满屋子冒红光等。
事实上,两周是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西周亡于烽火戏诸侯,东周亡于秦并天下,其实并没有八百年。
周文王在得到姜子牙的辅佐之后,果然把每天沉浸在酒池肉林里的商纣王给干趴下了,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周朝。(商纣王其实没有《封神演义》等民间传说中的那么不堪,成王败寇的历史逻辑在此时已经发挥了作用)
周朝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光是因为它的寿命最长,能媲美历史上最牛寿星彭祖,还因为它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礼仪之邦”的发源地,是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璀璨时期。
一句话,周朝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充当了一个奠基人的角色。
周朝之前,人类从最初的个体生存,慢慢发展成部落文化,既抱团取暖,也大鱼吃小鱼,基本上还是一种秩序不太明显的初级阶段。反正每个部落带领一帮人,占领一块地盘,各过各的生活,然后大家公推(或者被打服)一个共同的老大哥。这种秩序除了实力约束外,是没有任何法理约束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到了周朝,老姬家出了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大咖,他的名字叫周公旦,他也被孔圣人称为中国的“元圣”,也就是说,中国人老喜欢评什么圣人,他就是圣人们的祖师爷。
周公旦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这不是什么远古吹,而是名副其实。因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宗法礼教制度,为中国历史提供了原始的统治模型。
周公旦发明的独门绝技被人统称为“周礼”,周朝能延续800年,主要就是因为他这旷古绝今的一套体系。
这套体系主要讲什么呢?如果要细说,估计没有几万字说不清楚,所以就简明扼要地讲讲它的核心思想。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按规矩办事”!
啥算是规矩呢?维护周天子利益的套路就是规矩!
比如,所有的人都是上天的子民,但只有周天子是老天的亲儿子,其他人都是老天的臣民或者奴仆,咱都得对老天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但是老天很忙,也不会和你们说人话,所以派他的儿子(周天子)来当代言人,所以大家都必须听周天子的;
比如,周天子是上天选定的人,不是像以前一样,谁拳头硬就可以当老天的儿子,谁就可以当老大;
比如,天下都是老天的,也是天子的,天子分给你的,才是你的;天子没分给你,你拿了便是非法占有。而且天子分给你的东西和地盘,你只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所有权,它们在本质上还是周天子的。
比如,天下只有一个老板,其余所有人都是打工仔,所以老板派活给你干,你就要按时给老板纳贡,你不能不讲武德,否则大家应该一起把你饭碗砸了;
……
总之,周礼的套路很深。
尽管我们现在看来,这些套路好像都不怎么高明,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简直就是牛叉得不要不要的创举。就好比我们现在坐着高铁,看不上当年的蒸汽火车,但当年的蒸汽火车可是帅得掉渣一样。
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周礼这么牛,周朝为什么又被一分为二了呢?而且春秋时期,周天子还有点存在感,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简直就是一个摆设呢?
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认为,那肯定是因为老姬家一代不如一代,后面出了很多败家玩意呗!毕竟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兴替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你看西周不就是败亡在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手里吗?
其实,还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再励精图治的王朝也很难像周天子一样当800年老大!人家周幽王败家后,周朝还延续了500年呢!
周朝败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周朝那套管理模式注定撑不起那么大的摊子,其实有没有周幽王那样的败家玩意,周朝都是要分裂的。
把周朝的历史比作一个物理现象,就好比是在做自由落体运动,它的地面就是那个叫嬴政的男人。不管它的地面是谁,落地是迟早的事情。
周朝这套管理体系叫“分封制”,什么意思呢?
以前,大家都在这片共同的土地上生存,大家各自拉自己的队伍,占自己的地盘,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随着队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也就是产生了很多公共的事物,包括矛盾和利益,所以需要一个共同的大哥,最开始靠推选(尧舜禹时期),后来靠实力(夏商时期)。他们其实臣属关系并不明显。
但是,周朝的老姬家觉得这样不行,我是老大,所有的地盘都是我的,可是他们家的胃口和实力又不允许他吃独食。怎么办?重新分配呗,你们还是各自队伍的老大,但都是我的小弟。
“封建制”中的封就是封地的意思;建就是建邦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周天子就是总舵主,各个诸侯就是各堂口的堂主,各堂口的人事独立、财政自主!
为了巩固这种秩序,周朝正式提出了“家国天下”的概念,所谓的“天下”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在名义上都是属于周王朝的产业,所以周王朝的话事人叫“天子”——上天之子。
但是,周天子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在当时那个说话靠喊、走路靠腿的时代,他们老姬家能管理那么大的地盘吗?
所以,周天子只能把当时的天下分成了1000多块,你一块我一块,大家合伙经营,我来做带头大哥。
被周天子封到地的人,就叫做“诸侯”,诸侯拿到的那块地就叫做“邦国”。
诸侯把自己的邦国再进行切割分给下面的人,这帮二次吃到肉的人就叫做“大夫”(卿),大夫手中的地叫做“采邑”,简称“家”。
而大夫们也无法事必躬亲,所以又请了一些管事的人,也就是基础管理者,这些人就是“士”(这群人大家要牢牢记住,越往后,他们的作用力越大)。
最后便是纯体力劳动者,相对自由的叫“平民”,毫无自由的叫“奴隶”。
这种制度设计看起来严丝合缝、环环相扣,一点毛病都没有,等级制度不就是层层递进地垒砌起来的吗?
但是这种制度受当时的生产力限制,每一个层级的控制力都有限,都必须放任下一级的独立,这就是最致命的漏洞。
比如,周天子开始封了1000多个诸侯,他能管得了这么多人吗?就算他能管得住这些诸侯,他还有能力、精力、人力、物力去管这些诸侯下面的卿大夫吗?再往下推也是一个道理。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周天子虽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实际上管辖范围是有限的,全靠下面的人自觉。
西周开始的那三百年,大家都比较讲规矩,因为生产力不太发达,谁都没有能力和把握去挑战老大哥的地位,毕竟那是与大多数人宣战,能在老大哥的带领下过点太平日子挺好!
当然西周时期,也有一些诸侯火拼,但是大家会发现,西周时期的诸侯火拼也就基本上邻居之间的擦枪走火,波及性不大。
即便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诸侯们也一直都是打到老大哥面前就止步了,就是让老大哥知道,现在您手下的堂口谁最能打,您是天子没错,但我要当您手下的第一分舵主,所以春秋时期的主旋律叫做“争霸”。
“春秋五霸”就是五个国家轮流当周天子之下的老大的历史。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为什么突然就“礼崩乐坏”了呢?啥意思呢?以前不管咱们下面的兄弟怎么闹,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周天子永远是咱们的大爷,这叫守规矩、有底线。现在咱想把你周天子当大爷就把你当大爷,要是心情不好、拳头够硬,我永远想自己当大爷,这就是“礼崩乐坏”。
也就是说,原来那一套不管用了。我大爷不是我大爷了,我兄弟也不是我兄弟了,我的声音只有一个“我要自己当大爷”!所有妨碍我当大爷的人都是我的仇人,我要都得往死了揍。所以,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是“兼并”。
战国时期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一切有条件的人都想自己当老板”。天下不再只有周天子这唯一一个老板。诸侯们可以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卿大夫们时机一成熟,也敢去分裂诸侯。诸侯们打仗,也不是像春秋时期打得你叫我大哥就差不多了,而是一直要打得你叫我大爷,打得你跟我一个姓为止。
当然,春秋时期也有灭国战,不然那1000多个诸侯不会消亡那么快、那么多。只是那种火拼成不了时代的主流,他们吃得差不多了就吃不下了,只要别人承认他大哥的地位,他们就会停筷子。
那么为什么到战国时期,诸侯们一旦火拼起来就根本停不下来了呢?不是因为人心不古,什么年轻人都学坏了,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了,诸侯们有更大的能力去支撑他们的欲望了。
当老板的人,谁不愿意当个金字塔尖的大老板?
以前没有能力打下整片江山,即便猛地打下来了,也坐不稳,所以你叫我一声大哥,我就饶了你。现在不一样了,明明可以让你叫我大爷,你叫我大哥不好使了。
不是春秋时期的人仁慈,也不是战国时期的人狠毒,人性经不起考验和推敲,欲望经不起诱惑和支撑。
扩张,永远是生命体的原动力,亘古未变。
欲望只要有了实现的途径和可能性,它通常是难以被遏制的!
导致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原动力其实就是大家的拳头更硬了,体力更好了,有条件血战到底了。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背后的载体主要有两个方面:农耕技术和冶炼技术的发展。
农耕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发明了垄耕技术。垄耕技术既利于农作物的立体光照和灌溉,又利于复合种植,还增加了种植面积、节约了种植成本,具体就不展开说了。
农耕技术的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能养活更多人了,养活的人也更有力气和时间去干一些生存以外的事情了,比如干架!
冶炼技术的发展主要就体现在发明生铁冶炼技术。以前冶炼技术停留在青铜器上,铜本来属于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不具备铁器的普及性和推广性。
在青铜器时代,很少有一个诸侯国能武装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也承受不了那么大的成本。
但是,铁器时代不一样,更多的人手里有刀,就有更多的人容易沦为战争的棋子。
同时因为铁器时代的到来,人的扩张欲望也更强烈。举个例子,以前是木制农具,南方很多山地根本就不会有人想去占领,因为占领了也没什么用,都是沙土、岩石土质,用木制农具很难开垦,但是铁器农具的应用,这一问题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人,对于有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占有欲。
总而言之,因为农耕技术和冶炼技术双管齐下的发展,战争的规模在迅速地升级,以前注定只能小打小闹,现在可以搞人山人海的大场面了,不弄个你死我活都不好意思收手了。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就崩在这里,就坏在这里。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去看战国时期的纷乱复杂才不会觉得突兀!
最后解释一下,虽然周朝的制度设计在我们今天看来十分简陋,但在3000多年前,它能把落后而又松散的社会个体开始串联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是非常伟大的。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高度文明是社会协作和统一方向的结果。在周朝的时候,人类社会的框架刚刚开始尝试构建,这一竿子究竟能够插得多深,其实心里是没有谱的。
不管怎么说,周朝它是第一个尝试去插竿子的人,在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封建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它确立了中心和等级,制定了秩序和样本,难能可贵。
但在历史的演变中,周王朝的制度设计开始逐渐暴露它的先天性不足:拉拢在你周围的人并不代表他们是团结在你身边的。
我们通常说,离利益中心越远的人是越难团结的。在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周朝管理体系中,统治阶级的边沿阶层就是大夫,周朝最后也就亡在大夫这个阶级上(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周天子自封为老板,招了很多经理人,但是经理人又招了很多小弟,最后由于周天子的管子插得不够深,造成了他小弟的小弟不是他的小弟,所以会越来越失控。
所有不可控的实力其实都注定不会是我们自己的实力。
诸侯国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在时时刻刻地发展和壮大,当他的实力强大到足以对你说不的时候,那么你这个老大的权威性就取决于他们的心情了。
而且,周天子虽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那些诸侯可以表面对你恭恭敬敬,但是诸侯和诸侯之间却是没有任何义务的,谁也没有必要服谁。当东风可以压倒西风的时候,就会狂风大作。
周王朝的制度设计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考虑好自我保护和维持秩序的实力问题。就像筑坝蓄水一样,当你建立的大坝不能承受洪水的压力时,那么就是洪水恣情欢快的时候到了。
生命,都是会自动寻找出路的。弱肉强食的生命法则一直在发挥作用。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哪一家的背后不是一部血泪史?比如齐灭了14国、鲁灭了13国、秦灭了14国、晋干掉了25国、楚最暴力,灭了60多国。
原来周朝分封的1000多个诸侯国,就是在这样不断吞并的过程中,浓缩成了东周时期的几十国,最后全部浓缩到了秦国的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