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端午节的真正含义究竟是啥?说端午节是防疫节有无道理?终极考证来了


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端午节”名字的含义就很难懂?如果在网上检索,会看到两种解释,实际都是不通的。第一种解释将“端”解释成“初”,将“午”解释成“五”,因此,“端午”就是“初五”。另一种解释将“端”解释成“正”,将“午”解释成“阳”,“端午”就是“正阳”,这种解释有道理,但太机械生硬。

这里的关键是对“午”的解释。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午”的本意就是指中午那段时刻,其实,中午的“午”并非其本意,更和太阳无关,这些都只是引申义。“午”的字源背景非常古老,而且已经消失,现在我努力对其进行重现。

“午”和“五”读音相同,也的确有相同的义项但是,两者的偏重还是不同的,不能将两者直接等同。将“端午”直接解成“初五”是浅陋的。上午、中午、下午,的确是以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但是直接将“午”解释成“阳”却是非常错误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午的解释是:“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古代,的确将“五月”称之为“午月”。“五”是数字、数学之“五”,其主要含义也是数字上的。其实“午”也是属于数字、数学系统。“五”的数字系统是“十进位制”数学,而“午”的则是“十二进位制”的“地支数学”。

数学的进位制就是循环制度。几进位,就是实际上就包括几个数,数完那些数,就开始重新数,进入下一次循环。十进制就是只有十个数,十二进制则是有十二个数。十二地支,实际也是十二个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显然,“十二进位制”数学是起源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十二地支”作为数字,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表达十二个月的。后来又做了推广,不仅用来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而且也表示一天中的十二时辰,60年一甲子中5个十二年的每一个十二年。

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60年甲子中的5个十二年,则是人为划分的。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受到一年十二个月的影响,受到十二进位制数学思想的影响。

十二生肖是用来表示60年一甲子中的每一个十二年的,因此,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实际也是“十二进位制”的十二个数字。

许慎将“五月”等同与“午月”,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进位制换算。即用十进制数学的“五月”,等价于十二进位制地支数学的“午月”。

但是,地支数学与十进位制数学的不同,不仅是进位制的不同,还在于,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数学。十进制数学的数字,是抽象数字,其含义也主要是数字的。但是,十二地支,除了数字含义之外,还有数字之外的具体的特殊含义。

“五月”所表达的意思只是数字上的顺序,是一年十二个月的第五个月。但是“午月”所表达的意思就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顺序了,还有数字之外的特殊含义。许慎对“午”的解释,就是对“午月”特殊含义的解释,就是“牾也”。

“牾”的意思就是忤逆之忤。接下来许慎又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五月,阴气午逆阳”。也就是说,“午月”,是发生阴气开始忤逆、冲销阳气的月份。但是“阴气午逆阳”这个解释本身,看起来同样让人费解,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实际上,“午月”之所以“阴气午逆阳”,是因为这个月存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夏至。夏至一般出现在五月,在这一天,太阳开始从北向南移动,白天的长度开始变短,日影也开始渐渐拉长。概而言之,夏至就是一年中太阳最强盛的那一天,从此之后,由盛而衰。至冬至衰弱到达极致。冬至过后,开始相反过程,由衰而强。

基督教的圣诞节其实就来自“冬至”,圣诞之“圣”最初并非是指耶稣,而是指太阳。冬至被看成太阳诞生的日子,这是古两河、古埃及多神教固有的观念,远比基督教古老,后起的基督教只是对此进行了重新包装,将太阳换成了耶稣。

如果,冬至可以被视作太阳诞生的日子,那么与之相对的夏至,就是太阳死亡的日子。这不是推论,古两河、古埃及文明的确这么认为。他们设计出了各种祭祀仪式,对太阳进行拯救。

目前北欧依然保留着“仲夏节”习俗,仲夏节就是“夏至节”、“五月节”,其中最核心的活动是燃放篝火,其用意是通过为太阳补充能量,挽救太阳,因为太阳也是火,是天上之火。

古代的中国不仅也将夏至直接看成太阳的死亡,而且还给出病因,是太阳被阴气忤逆。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对太阳神教的一种中国化解释、无神化解释。太阳神教起源于古两河,大概在五帝时期传入中国。

这样,在中国太阳的运行变化就是不是神格化的生死,而是非神格化的阴阳的相克相生过程。从夏至起,开始因克阳,逐渐阴盛阳衰;从冬至起,开始阳克阴,逐渐阳盛而阴衰。夏至和冬至是两个转折点。

现在汉语中的日常用语“上午、中午、下午”之“午”,来自十二时辰的“午时”。“午时”之“午”与“午月”之“午”是同一个“午”,含义相同。

但是,从发生学上来说,是先有的“午月”之午,后有的“午时”之午,因为十二地支是起源于十二个月。一年有十二个月是自然的,而一天有十二个准确的时辰则是人为区分的。

为什么“午月”和“午时”都可以用“午”,原因在于,在一年中的“午月”,和一天中的“午时”,太阳的运行都发生了由盛而衰的转折性变化。包含夏至的“午月”是一年中太阳运行发生由盛而衰大转折的月份,而包含12点的午时则是一天中太阳发生由盛而衰大转折的时辰。

因此,“午”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太阳本身,而是指太阳运行过程中所发生重大转折点,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无论一年,还是一天,太阳的运行过程被分为两大阶段,一个阶段是太阳逐渐变强的过程,一个阶段则是太阳逐渐变弱的过程。而“午”则是两个阶段的交接之处。“午月”是一年中两个阶段的交接点,而“午时”则是一天中两个阶段的交接点。更准确地说,一年的交接点是“午月”中的夏至,一天中的交接点是“午时”中的12点。12点是一天中的夏至,夏至是一年的中的12点。

从字源上来说,“午”的本意就是交错、交接。《玉篇 午部》:“午,交也”。

“午”的甲骨文字形最初是“糸”字结构,指的是绳子。郭沫若指出,甲骨文“午”的字源是绳索,这是对的。但关键问题是,绳索为何有“交”的义项,这个目前在学界还是个迷。其实原因很简单,这里绳子不是一般的绳子,而是“结绳”。

《周易 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老子》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结绳在上古中国是一种契约形态,所指的是契约。结绳是中国最原始的契约形态,也是契约符号。

在结绳机制中,结绳是由一对相同的绳子组成,打上相同绳结。绳结相当于后来的算盘珠子,是数字符号,表示标的物的数量或价值。结绳制作好之后,为契约双方所持有。一般债务方持左绳,债权方持右绳。到期后,债权方持右绳找债务方要账。债务方会将前来讨债之人所持有的绳子与自己的相对比,检测是否为原初那条绳子。在对比时,债权方所持有的绳子摆在右边,债务方自己的摆在左边。

结绳关系,就是契约关系,也是“交”的关系。“交”这个字的甲骨字形就源自契约,就是契约之交,“交”的很多义项也都是源自契约,譬如“交付”、“交钱”之“交”,宋朝管纸币叫“交子”。这个我在此前专门对“交”考释的文章中有更详细的介绍。

“午”的字形就是一只结绳,指代契约之交的“交”。契约之交,是契约双方两个人的交,“午”则一般化为两个部分的交,尤其指代一天或一年太阳运行过程的两个部分的交接。

“午”的交的意思也被包含在其在十二地支所处的排序之中。“午”在十二地支中处于第七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如果均分成两半,前半段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午”就处于后半段的第一位,也是两个半段的交接之处。

其实“五”也有“交”的意思,而且同样是契约之交。“五”的甲骨文字形最早就直接用“乂”表示,代表交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五被用来指代数字5。如果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也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就是“一二三四五”,后半段则是“六七八九十”,“五”也处于前后两个半段的交接之处。从这个意义上“五”、“午”的确相同,“五月”就是“午月”,其内涵都是指“交接之月”。

因此,“端午”如果是指具体的哪一天,就应该是夏至那一天,这是由“午”字本身的含义所决定的。

明白了这些,就很容易理解为何端午节还叫“中天节”。

不仅如此,端午节的核心习俗,吃粽子和赛龙舟,原本也的确都源自夏至节。这都是有文献记载的,网上有具体考证,这里不再赘述。

之所以后来将端午定为五月五日,可能与以十进制计日期的日历的推广有关。在十进位制日历中,端午节的具体日子是不确定的,但是,一般会落在5月。而“五”在内涵上又的确与“午”同意,因此就用确定的“五月五日”,去替代不确定的“五月午日”。

因此,端午节与屈原之死无关,正如圣诞节与基督降生无关。是先有的端午节,后有的屈原之死,先有的圣诞节,后有的耶稣降生。

但是,将屈原之死与端午挂钩,也的确包含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屈原是楚人,这意味着端午节的起源地在中国南方。从考古和历史记载来看,中国南方的确比较迷信,西方传来的宗教反而会在南方兴盛。

另外,端午节包含着死亡的含义,不过不是屈原的死亡,而是太阳的死亡。

因此,包粽子和赛龙舟也不是为拯救屈原,而是为拯救太阳,是以拯救太阳为目的的祭祀仪式。

大米是南方的珍贵的食物,粽子在当时应该是食物中的珍品,献给太阳是为增强太阳的能量。

以体育竞赛作为祭祀仪式,是多神教很普遍的做法,古巴比伦有,每周的阿兹特克文明也有,古希腊文明也有。事实上,体育竞赛的最初形态就是祭祀仪式,体育源自祭祀。

那么祭祀仪式为何采取体育竞赛的形式?其神学原理是这样的。在竞赛中存在一股力量,谁获胜,谁就被这个力量所支持,也代表着这股力量。同时,太阳的运行,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殖,也是被这股力量所支配。以竞赛作为祭祀仪式,实质上就是以支持竞赛获胜的力量献给太阳,以增强太阳,增强神的力量。

正是因为五月和夏至是太阳死亡的日子,是太阳受阴气忤逆的日子,因此,五月也被称为“毒月”、“恶月”,夏至则被称为之为“恶日”。

“端午”之“端”的含义,就是正、端正、纠正,就是把对太阳忤逆因素,把阴的因素给纠正了,就是拯救太阳,实际上也是指代一切害人的灾祸、邪气、病毒。因此,将端午解释成正阳,在意义上是正确的。北京有个正阳桥,也可称之为端午桥。

最近几天,网上很应景地将端午节说成是中国的公共防疫节,在基本原理上,是正确的,疫情、病毒也是一种阴气、忤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