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浓重的雾霾从十一月蔓延到十二月,蒙住了人们的双眼,也呛得人喘不过气。在八千多公里外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正在召开,全球一百多位首脑共商减排大计,应对全球变暖。“环保”,无疑成为了本周的关键词。
当需要把“环保”的概念具象化时,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绿色:
错了,应该是这样:
别看现在绿色和环保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用绿色表示环保,不过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那么,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绿色是怎么和环保的概念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在汉语语境中稳定并固化的呢?
一个词能从一种意义引申到另一种意义,有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基于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譬如
换喻的基础则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实际的联系,这种联系由于经常出现而固定下来。
“绿色”这样一种颜色能够引申出“环保”的含义,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这首先是由于绿色本身蕴含着很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无论中外,绿色都与自然和生命相关。
英语中的绿色green和grass(青草)、grow(成长)等词同源。古汉语中以“青”表示我们今天所称的绿色(有时也包括蓝色),《说文解字》解释为“东方色也”,《释名》则说:“青,生也。像物之生时色也。”
由于有这种联系,把绿色和环保并提就具备了基础和可能。
但是,只有在语言中经常出现,引申义才能固定下来。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环保观念发端,并变得越发重要。
20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见的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灾难,譬如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6年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等等,为民众敲响了警钟。
70年代以来,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组织、机构、政党成立,其中不少即以绿色为名称或标志。绿色凭借与自然和生命的关联和环保建立了相关关系。在之后的五十多年里,随着环境保护越发得到重视,绿色的使用频率提高,它和环保之间的联系也变得稳定和紧密。
由于汉语中的绿色也有“自然”和“生命”的含义,所以即使把西方与环保之义有关的green直译成“绿色”移植到汉语中,也毫无理解障碍,因此迅速得到了国人的理解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