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简介
青岛的一个女的坐飞机到成都去见一个在网络上认识的男朋友,到了成都那男的请她吃了六块钱的麻辣烫,然后干了她13次。
6块钱干13次,两个数字和一个敏感动词的组合一下子就捉住了所有网民的神经,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怎么可能啊!!于是男网民深表不服而四处找碴,女网友深表怀疑而言语挑逗,一下子各种质疑和调侃火爆漫延开来。
但是,这帖子很快又删了,是不火吗?不,是因为他们发现可更好的方式,而这只是试水。
炒作第二步:制定和跟进炒作内容
一个事件的诞生,有时是无心插柳,但更多时候更像毒蛇的信子,它只是在为更大的阴谋投石问路。我们都知道网络时代讲究的是眼球经济,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捉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谁就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当事件制造者们通过对6元干13次事件的监测后发现:这话题还能更火!于是他们迅速跟进事件并制造出升级版,给这段富有争议的话配上了一个更有想象空间的照片!
百度搜索六块钱的麻辣烫事件
炒作第四步:关注和引导事件发展
炒作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销售,就像明星炒作是为了哄抬身价或者宣传作品。所以,到了这里,事件的制造者们的阴谋就要开始露出毛来了,他们必须要把言论引导到产品的营销上了。只是我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事件卖的会是什么产品?于是我翻遍了每一条评论,终于看出了端倪:
产品搜索截图
炒作第五步:请水军顶贴提高关注度
没人顶的帖子是一定会沉的,而事实上也没有帖子能够自然火,几乎都需要水军顶一顶,于是,我们总能在一些评论中看到风马牛不相及或者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复,当然也有很多的广告。自然,六块钱麻辣烫十三次事件的制造者也会适时的宣传自己的产品,就像这个:
这下算是恍然大悟了,原来一号巅峰七情六欲这产品一盒有13种款式,这就是为什么是干13次这么夸张这么不靠谱了,原来只是为了形成这样的联系。而且某宝上的性价比似乎也在和这个6元干13次契合了,因为从活动上的价格来看,干一次用一次的价格也就差不多是这样了。到了这里,6元干13次这个不可能的短语终于有了它的可能性!
纵观整个6元麻辣烫事件,从贴吧到论坛到微博,显然一切都是有意为之的阴谋,网络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调侃着不合逻辑的现象,笑骂别人痴线13点,最后发现原来那只是别人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而故意为之。
这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基本上都被别人有意无意的绑架了注意力,在人与亦云的围观中有人发泄了自己的情绪,有人因为这情绪的发泄而收获钱物,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多一眼多一银。
最后我就不总结了。信,我们就是被宣传了,不信,这就是一次恶搞。当时我们公司旗下的一个团队在推互联网垂直招聘网站约聘网时,也用了类似的方法,虽然一炮也打响了,只不过因为其产品属性必定没有情趣用品那样感性,所以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