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上海国际礼拜堂 上海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教教堂


衡山路53号 基督教国际礼拜堂 正面朝北

闻名中外的基督教国际礼拜堂,就坐落在上海徐汇区的一条带有浓郁欧式情调的幽静的马路——衡山路。站在马路旁茂盛的法国梧桐树下,透过欧式风格的铁栅栏向里眺望,就能看到在终年翠绿的大草坪映衬下,国际礼拜堂典雅的清水红砖建筑显示出它特有的庄重、肃穆与祥和。



教堂尖顶屋面两坡陡峭。尖顶是哥特式教堂的特点,据说那是为了更接近天堂,死后升天堂的时候可以少赶点路。

49年前的国际礼拜堂。

1923年,在华美国人集资在当时的贝当路(今衡山路)开始建造这座教堂,以供在上海的以美国人为主的西方人享用。该堂最终在1925年竣工并开始使用,英文堂名为Shanghai ,初名为协和礼拜堂。这座教堂的主权在美国人手中,该堂的管理机构理事会的理事,牧师、信徒,以美国人为主。有少许几名中国牧师。

49年后的国际礼拜堂。

1950年9月,由吴耀宗、江文汉、江长川、崔宪祥、刘良模、郑建业等26名基督教领袖及团体负责人,共同倡议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一划时代的三自宣言。

1950年,第一次全由中国人组成的国际礼拜堂理事会推荐出了该堂第一位中国理事长李仲道。

1958年,徐汇区17座教堂集中到国际礼拜堂实行联合礼拜。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它便成了徐汇区联合礼拜的主要场所。

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国际礼拜堂与全国千千万万个教堂一样,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1966年8月国际礼拜堂被关闭。堂里的管风琴、洗礼池、铜十字架等宗教设备毁于一旦。

1978年冬天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改变了整个中国。不久,牧师与信教群众随之获得了相应的尊严,庄严的礼拜堂再次获得了它的新生。

1981年1月4日。因“文革”而关闭了15年之久的国际礼拜堂重新开放!从清晨开始它就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久违了的信徒,整日络绎不绝。


国际礼拜堂全景照片

国际礼拜堂建筑。是基督教教堂,是近代哥德式的砖木结构建筑物,整幢建筑平面呈“L”形。屋顶呈交叉形木屋架。大门朝北。

国际礼拜堂由礼拜堂和三层高的副楼两部分组成。国际礼拜堂主体建筑样式为德国的仿哥特式教堂建筑,为红砖结构,江裕记营造厂承建。教堂与左面(西侧)一幢三层副楼相连。三层副楼建于1936年。底层为牧师办公室,三楼是小礼堂。



国际礼拜堂接待过许多政要贵宾。作为国内外著名礼拜堂之一,自80年代初复堂以来,国际礼拜堂除每年接待千余名港澳台与国外来宾外,还接待过许多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宗教领袖,他们中有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美国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夫妇、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和王后、英国圣公会坎特伯雷尔大主教乔治·凯瑞、香港基督教圣公会主教白约翰夫妇等。


基督教国际礼拜堂正门入口

国际礼拜堂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建成于1925年,国际礼拜堂曾以优美的圣乐而斐声沪上。礼拜堂的一大特点是这是不分教派、国家的基督教礼拜堂。故又称为美国公共教堂。

如今,随着参加崇拜的信徒人数越来越多,每逢星期日上午两场礼拜开始之前,大堂、二楼大厅、三楼小礼拜堂, 1400余个座位就早已坐满。90年代来,信徒先后奉献了双层大型电子琴、三角钢琴、闭路电视等设备,近年在大堂内又安装了几台大功率空调机,既增加了宗教气氛,又使礼拜堂条件大为改善。


国际礼拜堂大堂内景

大堂内堂内有1400个座位,大堂为三廊型巴雪利卡式,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的侧廊为二层廊式楼厅。各处走道均为磨石子地坪。


国际礼拜堂背后即南面

基督教分为三大教派,分别是:基督新教(国内称为基督教),公教(天主教)以及正教(就是东正教,希腊正教)。国际礼拜堂是各教派的基督徒共同礼拜的场所。

国际礼拜堂先后走出过两位中国基督教主教,一位是已故的才华横溢的沈以藩主教,另一位就是德高望重的丁光训主教。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丁光训

老上海的教堂,是历史留给上海的一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富于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的老上海教堂,是西方文化在上海交汇融合的产物。它不仅是异国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的充分体现,而且也是我们了解海派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