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重庆市属高校的水平和建设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校,《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表示将重点支持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还有陆军军医大学等高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争成为下一轮的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西南政法大学
以上7所高校属于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层次上属于重庆市第二档,在上一期文章中探讨了其中的三所。
本期,咱们来看看重庆市第三档的高校中,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科技学院,哪一所办学实力更强,各自都有哪些优势学科和专业,省内外生源质量如何
重庆工商大学
我想从十一个维度(简介+定位、排名、办学底蕴、办学层次进程、本科教育、学科建设及硕博点、学科评估、科研平台、省内外生源等等)较为全面地对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科技学院进行梳理。
重庆理工大学简称重理工,是重庆市属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
重庆工商大学是重庆市属普通高校,是重庆市高水平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重庆市国际人文特色高校。
重庆科技学院是重庆市属、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参与共建高校。是重庆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新工科高校。
点评:三所学校从定位上来说,总体上是一个层次的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领先半个身位。重庆科技学院虽然还没更名为大学,但却是三所中目前唯一有中央部委(央企)参与共建的高校。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是享誉国内的“兵工七子”之一。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溯源至1940年创办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新中国建立之后十年间学校数易其名,到了1960年,学校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1985年,改建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1999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9年,学校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在学校办学进程中,学校也由中央部属高校划转重庆市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校史源出两脉,一脉为1978年创办的渝州大学,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成立的重庆机电工业学校;一脉为1987年创办的重庆商学院,隶属原商业部。2002年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科技学院在2004年由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因此其校史也是源出两脉,都是于1951开始办学。
点评:三所学校都曾是隶属于中央部委的高校,目前都已划归重庆市属。从学校发展履历来看,我认为重理工最为深厚,重庆工商次之,重庆科技的前身大多数时间内是中专和大专,办学层次上稍低一些。
重庆工商大学
尽管每一版大学排行榜都伴随着质疑和争议,但国内外高校排名机构仍不遗余力地每年推出新的榜单。
因为不同排名机构采用的权衡标准不一样,所以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榜单中的位次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重庆科技学院,在2023软科版排名中位次略高于重庆工商大学,而在2023校友会版中重庆工商大学位次大幅度提升,不但高于重庆科技学院,也高于重庆理工大学。
因此,我觉得高校排名只能参考一下,而不是作为唯一答案。
2023软科排名
2023软科大学排名
重庆理工大学:全国228,重庆7
重庆工商大学:全国301,重庆10
重庆科技学院:全国298,重庆9
校友会
重庆理工大学:全国236,重庆9
重庆工商大学:全国208,重庆8
重庆科技学院:全国288,重庆12
2023校友会
点评:我认为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的先后顺序更合理。
重庆理工大学于2001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在2003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重庆科技学院于2019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点评:从办学层次进程来看,先后顺序依次为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现有花溪、两江、杨家坪等3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00余亩。拥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教职工1800人左右。
2023年财政预算13.55亿元,重庆市第7。
重庆理工大学 校园
重庆工商大学现有南岸校区(含兰花湖片区)、江北校区2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300余亩。另外,茶园校区建设正持续推进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合计30000余人,教职工约2500人。
2023年财政预算20.39亿元,重庆市第3。
重庆科技学院校园占地近3500亩(含拟建的铜梁校区1500亩)。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留学生近100人。教职工近1700人。
2023年财政预算9.94亿元,重庆市第9。
点评:重庆工商大学办学体量稍大,年度办学经费和生均经费也最多,重庆理工大学次之,重庆科技学院排末。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现有67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是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
重庆工商大学开设有本科专业80个,覆盖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
重庆工商大学 校园
重庆科技学院现有70个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10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是石油工程、冶金工程。
点评:重庆工商大学开设的专业最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最多,百分比也最高。从国家级特色专业可以看出,三所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是不重叠的,可谓各有所长。
重庆工商大学 校园
重庆理工大学
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等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重庆工商大学
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重庆市重点学科14个。
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分别为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
重庆科技学院
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7个,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
点评:重庆工商大学拥有最多的硕士点,而且还有特殊博士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因此,在硕博点和重点学科这块,我认为重庆工商排在三所学校第一问题不大。重庆科技学院与另外两所大学确实有较大差距。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一共4个学科入围。
B-学科:1个,工商管理。
C+学科:1个,机械工程
C学科:1个,仪器科学与工程
C-学科: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重庆工商大学
一共6个学科入围。
B-学科:2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C+学科:2个,统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C-学科: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
5个学科排名市属高校第一
重庆科技学院
没有参评资格
点评:第四轮学科评估重庆工商大学表现更好,重庆理工次之,重庆科技学院当时还没有参评资格。
有第五轮学科评估确切消息的朋友,欢迎您来分享。
重庆科技学院 校园
重庆理工大学基本师资力量情况不详。
重庆工商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近900人,博士学位教师近950人。
重庆科技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7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30余人,博士620余人。
点评:三所学校的高层次人才介绍都较为笼统,无法甄别全职人员数量,故不罗列。考虑到各校办学特色、规模,我认为三所学校的基础师资力量总体上一个水准。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建有高端装备技术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5个。
重庆工商大学: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3个。
重庆科技学院: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点评:重庆科技学院落后于重理工和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202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普通本科类投档分
(不含国家/地方专项、定向、中外合作等)
历史类:
重庆理工大学 499分,重庆工商大学500 分,重庆科技学院485 分
物理类:
重庆理工大学 489分,重庆工商大学488 分,重庆科技学院471 分
点评:录取分数线受到招生专业、招生人数的影响。总体来说,最低投档分重庆理工和重庆工商伯仲之间,重庆科技要15分往上。
2022年三所学校在浙江省录取情况
外省以浙江为例,2022年浙江省普通本科类投档分,投档情况如下:
重庆理工大学:一共在浙江招生60人,平均投档分587.77分。
重庆工商大学:一共在浙江招生20人,平均投档分590.75分。
重庆科技学院:一共在浙江招生43人,平均投档分558.09分。
点评:从浙江省投档分情况来看,重庆理工大学与重庆工商大学生源质量差不多。因为浙江不分文理科,所以分数线看起来是文科专业居多的重庆工商高一点,实际上生源质量是不占优的。重庆科技学院吸引力显然是不如另外两所的。
重庆理工大学 校园
总结:
重庆理工大学在学校定位、办学底蕴、大学排名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而且也是最早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在办学经费、本科专业建设、硕士博士授权点、第四轮学科评估等方面有优势。
重庆科技学院发展比较快,2004年才升格为本科高校,从获批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到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仅用了2年,又有消息说重庆科院在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说发展势头不错。
重庆工商大学
每个人接触面不一样,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在不同省份,不同人群中,同一所大学可能有着不一样的口碑和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