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袁隆平的个人资料及简介(听见江西·文化名人丨袁隆平:一生痴情杂交稻)

袁隆平

一生痴情杂交稻

袁隆平,我国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科学精神,他的韧劲,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帮助我国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他的助手尹华奇评价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道出了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民的鲜明性格特征。

袁隆平是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他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在安江农校任教16年。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那株水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那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1964年至1965年,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他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于1966年2月,他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被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位领导看到了,于是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革”开始后,“白专典型”的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他把捡回来的几兜秧苗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就在他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从学校档案里面发现了那封可以证明他是在做科研实验的公函。袁隆平不仅因此化险为夷,还成了被保护的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

袁隆平获“特等发明奖”

1969年10月,袁隆平开始带人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育种。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此后,他的杂交水稻研究陆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取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特等发明奖”。

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荣誉等身。但他只是一个自在随意的老头,他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有一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却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2020年,袁隆平领衔研发试验的“海水稻”已在全国推广达10万亩。老科学家为祖国再立新功!

来源:听见江西丛书

编辑:胡代江 复审:朱峰

终审:刘莎、骆志俊

声明 :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