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杜牧简介及生平事迹(杜牧:诗酒风流,不负韶华!)

作者:黛珂


1


公元803年,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中华大地上又多了一位杰出文人。他就是中唐诗歌史上的代表人物——杜牧。


杜牧,字牧之,与杜甫合称为“大小杜”。


杜甫是魏晋名将杜预第四子杜耽的后裔,而杜牧则是杜预少子杜尹的后代。杜甫已然成名天下,高山在前。在他去世三十三年后,杜佑的孙子杜牧,却跟随这位远亲的步伐,踏上了对诗歌的追寻之路。


杜甫半生凄苦,贫困不堪,这多半起因于战火。当他历经坎坷回到家中,看见两个女儿正穿着“超短裤”(膝盖以下全被磨掉了)做活时,忍不住恸哭流涕。终其一生,他都在为了“革命事业”而奔忙。此外,又多次强调自己是京兆杜氏,号“少陵野老”!(这是因为京兆杜氏在当时的名望最高)


据《北史·杜铨传》记载,北魏太祖曾问司徒崔浩:“天下诸杜,何处望高?”,崔浩对曰:“京兆为美”。可见,纵然是如老杜这样品行高洁之士,为了混一口饭吃,也不得不从俗。


杜甫为了提高名气,谎称自己是京兆杜氏。而杜牧,却是真真切切的京城户口。杜牧家住安仁坊,在朱雀大街东边,乃是权贵聚集之地。地段好,交通便利,祖父又是三朝宰相,深得皇帝敬重。唐宪宗曾对杜佑说:“你以后不必坐班了,隔三五天去趟政事堂就行了。”


杜佑退休之后,宪宗还让他每月十五、三十号上朝,共商军国大事。伴随着多年笔耕,一部《通典》又让他名垂千古。有着这番显耀的门楣,杜牧的童年也和杜甫一样静享安逸。不过谁能想到,两人的命运竟也十分相似,刚懂得一点儿事后,杜牧便要和杜甫一样面对的人生的考验。



2


在杜牧五岁时,弟弟杜顗出生,对这个小他四岁的弟弟,杜牧一生都非常疼惜。五年后,祖父杜佑病逝,父亲杜从郁没几年也病逝于任上。彼时,杜牧的年龄不过十四五岁。


父亲去世后,杜牧一家的生活极其悲苦。因为没了收入来源,为了生活,便不得不去碰高利贷。高利贷利息甚高,没过几年,家中那几间房产抵押完毕,一时衣食皆无。仆中竟有人饿死。杜牧不忍心他们跟着一块儿乞讨,便将众人遣散。带领母亲和弟妹来到家庙住下。


家庙里破败不堪,一无所有,只能靠吃野菜度日,勉强不至于饿死。杜顗从小视力不好,母亲曾一度节制他读书。如今流落荒庙,又无蜡烛,兄弟俩只能趁着白天多读点书。待到夜晚四下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再将所读的诗文背诵出来,以便加深记忆。就在这种暗淡无光的生活中,杜牧和弟弟背诵了《毛诗》《尚书》,又熟读通史与兵法。


他说:“年十六时,见盗起圜二三千里,系戮将相,族诛刺史及其官属,尸塞城郭,山东崩坏,殷殷焉声振朝廷。当其时,使将兵行诛者,则必壮健善击刺者,卿大夫行列进退,一如常时,笑歌嬉游,辄不为辱。非当辱不辱,以为山东乱事,非我辈所宜当知。”


这段话后来记录在杜牧给《孙子兵法》所注序中。可见,即便终其一生只是个文人,永远得不到掌兵的机会,但当所有人都沉默的时候,你还是可以选择发声。杜牧的声为谁而发?为民也!


这种惨淡的生活持续了整整三年。后来杜顗因此而患上白内障,这既与自小视力不佳有关,也是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结果。不过老话说得好,不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夜诵数年,杜牧的苦日子终于到头了。



3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参加进士考试,一举中第。


在此之前,他也是东游西荡,四处行卷。所拜访诸人中至关重要的,便是和柳宗元一起游小石潭的吴武陵。


吴武陵是那年主考官崔郾兄长崔邠的门生,与崔郾也颇具交情。他出面推荐杜牧,显然是事半功倍。而且拿出的行卷也并非诗歌一类的普通读物,而是杜牧三年前所写的《阿房宫赋》。


此赋诞生之后,早已名声在外,崔郾岂会不知?当下便决定推举贤才。发榜之日,杜牧果然以第五名进第。


中第之后,杜牧一洗往日那满脸阴霾,写了一首兴高采烈的热情诗: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好事盈门,杜牧嘱咐长安的好友们多酿点酒,等到春暖花开日登楼畅饮。这让人不觉想起了王维的名句:“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杜牧和王维性格颇有不同,但于美酒,青年才子又有谁人不爱呢?


三月,杜牧又参加了由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餗和库部郎中庞严联合主持的制举考试。也就是就业考核。结果,杜牧和裴休、裴素等人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录取;郑冠和李拭被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录用。


杜牧随即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弘文馆校书郎。


对于这份清闲的差事,杜牧似乎并不那么热衷。不过好在不必委身破庙了,这算是生活上的巨大改善。


杜牧既然不想整天待在图书馆里翻书,那他想干什么呢?答曰:带兵。


他曾私下打听淮西叛乱,李愬雪夜入蔡的具体情节,并写了几篇文章。等到十月,应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沈传师的邀请,南下洪州出任幕府巡官。沈传师与牛僧孺是同年,两人感情要好,杜牧这一去,便为后来陷入牛李党争埋下了伏笔。



4


牛李党争的开端,起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制举考试。


这年的考生有牛僧孺、皇甫湜和李宗闵等一群人。他们在对策中言辞激烈、针砭时弊,大为宰相李吉甫不满。于是全部流放出京,到偏远地区任县尉。而李吉甫,便是后来李党领袖李德裕之父,等到元和九年李吉甫去世,牛党的大批成员才开始在朝堂露面。紧接着,双方之间的对抗愈演愈烈。


杜牧也要被迫站队了。虽然他的态度模棱两可,没有明确说明反对那一派,但与牛党之间感情显然更为亲密。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沈传师被召回朝任吏部侍郎,这也宣告杜牧的工作丢了。所幸一直赏识他的牛僧孺立即给他发来聘书,要招其为推官,杜牧欣然接受了。


来到牛增孺的幕府,每日工作时间不长,作息随意。这样一来,杜牧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夜夜寻找歌妓作乐,沉溺于秦楼楚馆之中。这也与他后来因肾虚而须发早白有着直接关系。


两年后,杜牧要回朝任监察御史,牛僧孺为他设宴践行,关切地说:“你此去任监察御史,一定要把往日的习气都收敛收敛。这样做不仅对你的身体有好处,也有利于你干出点事业!”


杜牧摇摇头道:“哪儿的话?!……”


牛僧孺笑而不语,拿出一个小书箱,里面是些小纸条,上面书着:今晚杜牧寄宿何处,是否安全?!……


杜牧惭愧地看着那些字迹陈旧的纸笺,禁不住泪流满面。因为这份诚挚的情义,杜牧注定一生都无法脱离牛党。



5


要说与杜牧齐名的诗人,那一定是李商隐了。后世喜欢把他们俩的名字放在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其实,杜牧是李商隐的前辈。有趣的是,李杜之间的年纪也差了将近十一岁,这与李白杜甫之间的情况恰恰相反。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因为杜顗眼疾加重,杜牧请了名医为其调治。诊后的结果是患了白内障。这时,李商隐历经五次考试,终于进士及第。此时杜牧早已名扬天下,从某些方面来说,他是不会关注这位小辈的。


杜顗的眼病稍稍好转,便被李德裕聘为节度巡官、试协律郎,不久跟随他前往润州。杜牧此时既疼惜弟弟的身体,又关心他的前途,遂写了封诗信: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

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

还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

若去上元怀古去,谢安坟下与沉吟。

——《送杜顗赴润州幕》


杜牧教导弟弟:李德裕也是一个有着政治理想而且能力出众的人。不论如何,得到他赏识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你要好好干点实事,不要溜须拍马。没事的时候要以古鉴今,忆苦思甜,想想我们以前的日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杜牧能说出这话,想来兄弟二人的感情一定很好。


大中四年(850年),杜牧给同年李拭上书,希望帮他一把,出京在任。他在信中说:“顗丧明,作废十五年矣,但能识某声音,不复知某发已半白,颜面衰改。未死前,一见病弟,异人术士,求其所未求,以甘其心,厚其衣食之地。病弟孀妹,因缘事故,寓居淮南。食不继月,用不给日,闭门于荒僻之地,取容于里胥游徼之辈。部曲臧获,可以气凌鼠侵,又不能制止。”


这些字句,读来于其品格可窥之一二。后来,朝廷终于答应他的请求,出为湖州刺史。杜牧不胜感念。


其实,不光是对自家人备加关心,就连那个对他三年食藿生活视而不见堂兄杜慥,他也愿意倾力帮助。


《樊川文集》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今在郢州汨口草市,绝俸已是累年。孤外甥及侄女堪嫁者三人,仰食待衣者不啻百口,脱粟蒿霍,才及一飡。伏蒙仁恩,频赐顾问,必许援拯,授以涔阳,活于阖门,无不感涕……


这是杜牧写给朝中巨擘的信,目的是给杜慥求得醴州刺史之职,使家人免遭饿死。这份大义,后世读来多为感动。



6


年轻人总有成熟的一天。会昌二年(842年),杜牧接到敕令,出刺黄州。初到黄州,便遭逢旱灾。一向爱民的他开始想着干一番事业了。而思及往昔,秦楼楚馆,偎红倚翠,多是落拓与荒诞。不禁幡然悔悟,感叹道: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风流数年,除了留下一个薄情郎的名号,还能拥有什么。这让我不由想起清代苦吟诗人黄景仁的《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的薄幸之名显然是无端而来,而杜牧却是真真实实地伤害了几位姑娘的心。前面说过,杜牧三次上书请求外放湖州。这当中除了经济问题亟须解决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爱情。


据说杜牧曾出使湖州,刺史崔君知道杜牧素来喜好美色,便找了几个美女来陪他。杜牧却面色惆怅,抑郁难展。


刺史不解地问:“难道没有一个女子和使君的心意吗?”


杜牧沉默片刻说:“不如你举办一次龙舟比赛,通知大家都来观赏,我到时就在人群中慢慢寻找,定能寻到我要找的人。”


刺史同意了杜牧的要求,次日便于江上喝酒吟诗,欣赏竞赛。杜牧依旧眉头不展,举目漫望。忽然,一个娇小的身影窜入了他的眼睑。待那个背影随着母亲的手转过身时,只见面容稚嫩,春衫素裹。眉心一点,似与婉儿争媚;出水芙蓉,更添西子高洁。


杜牧兴奋地说:“这个女孩就是我要找的人啊!”


刺史将那妇人唤来,说明杜牧心意。不料妇人却说:“我女儿年方十三,还未到出嫁的年纪。使君大人不如另择佳人。”


谁知杜牧当下拿出信物,送与妇人道:“十年后,我必来此任刺史,到时一定会娶你的女儿。请她为我等待十年!”妇人诚惶诚恐,犹豫半晌方才收下。


可惜杜牧没有听过那首《十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等到他真的到湖州任刺史时,已经过去十三载。当初那个小女孩早已长成大姑娘,并且已嫁他人。


杜牧诘问那个妇人:“当初说好的婚约,为何出尔反尔?”


妇人道:“大人明鉴。与大人所约之期为十年,已如今逾三载,我女儿芳龄难驻,不得已方才嫁人。”


如此箴言,大人又何能“明鉴”呢?于是,只能有气无力地写下这几句自我宽慰的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桃花》


看来,一向受其敬重的杜秋娘也没能教会他要珍惜每一段时光。既然已经选择了爱情,又让它在自己手中白白流走,说风流也好,薄幸也罢,其结果终究只会是懊悔。



7


五十而知天命。大中六年(852年),杜牧深感身力衰弱,大去将至。他赶紧自撰墓志铭,又在给儿女的信中说: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留诲曹师等诗》


学习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这和陶渊明何其相似。他并非憎恶做官,而是志不在此。杜牧教导儿女要孝友,要诚实,这也是他一生的做人准则。只要做到这些,便称得上是光耀门楣了。


随后,杜牧又拖外甥裴延翰代为整理诗文。杜牧去世后,裴延翰广泛收集舅舅的作品,编成《樊川文集》二十卷。半个世纪后,晚唐诗人崔道融评论道:


紫薇才调复知兵,长觉风雷笔下生。

还有枉抛心力处,多于五柳赋闲情。

——《读杜紫薇集》


读杜牧的诗文,常觉笔下生风,自有气魄。


这来源于他从青年开始就喜好谈兵。虽没有像高适那样身入军营,建功立业,却深通兵法,为民请命。在所有人都赞颂周瑜的才华时,他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既是对历史的沉思,也是对现实的无奈。


时无英雄,使庶子成名。杜牧终究没有实现人生的理想与抱负,只能选择沉溺酒色,落拓半生。虽然他的生命平淡而短暂,但那魅力的光环一直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渐渐远去。


所以,结尾还是归到他那首著名的《紫薇花》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