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珺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1988年,周国平出版了自己第一本随笔集《人与永恒》后,便陆续开始发表许多散文。其散文以灵动而质朴的语言,孕育着足以撼动人心的深刻哲理。如今,周国平写作已三十年有余,他的文字也在时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所喜爱。那么,他自己是如何审视过往的人生以及心灵的成长的呢?且看《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的坦诚剖析。
细述人生轨迹,讲述岁月篇章
周国平的文字常常提及人生、孤独、美、超脱、幽默、天才、婚姻、女人和男人、幸福和痛苦、自然与生命、时间和永恒等深刻话题,而这些话题往往都是我们在人生路上不得不面对的。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是周国平的自传,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回首一路走来的蜕变:一位成长于上海弄堂的少年,在北大负笈求学。毕业后留在广西十年。在时代转变的潮流中,再次负笈北京。然而人生暗流波动,中年又突遭家庭变故,依靠哲学的慰藉一步步度过暗礁与风浪,用文字捕捉岁月之河中的光影流转。
书中记录的既是周国平的轨迹,也折射了一代人的奋斗与渴求、追寻与平衡的人生之路。他在书中写道:“我庆幸自己较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信念,业已走在合乎自己天性的生活道路上了。那么,我就这样继续走下去吧。”
他也坦言用智慧解除了人生的小困惑,所以现在过着安静的日子,并且感到乐在其中。“然而,这安静的日子也许仍不是我的归宿。我的归宿在哪里呢?那一定是一种解除了人生的大困惑的境界,我还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在那个境界中,我今生今世的全部日子都将受到祝福。”
不回避,不自欺的诚实之作
周国平由衷地感慨:“写这部自传时,我翻阅了过去的日记,一面对我的生活场景的巨大变化感到吃惊,一面又发现,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多大变化,我的性情依旧,仍然是从前那个既敏感又淡泊的少年。也许,人是很难真正改变的,内核的东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场景的变化反而证明了内核的坚固。”
他在书中谦逊而幽默地谈道:“现在我似乎出了一点儿名,走到哪里,都会遇见喜欢我的书的读者。可是,这个我不就是在广西山沟里用功读写却始终默默无闻的那个小公务员吗?或者,不就是在北大课堂上耽于读课外书而不好好听课的那个学生吗?我早就养成了自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区别只在于,从前这遭到非议,现在却给我带来了名声,可见名声是多么表面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名声,我就会停止我的工作了吗?当然不。这种为自己工作的习惯已经成为我的人格的一部分,把它除去,我倒真的就不是我了。”
周国平,坦诚地站在一种既关切又超脱的立场上,看着自己怎样一步步从童年走到今天。他把少年时期身体的苦闷,青年时期内心的挣扎,在时代场景变迁中的困惑和寻找,曲折的婚恋经历和对这些经历的反思,真实地用文字表达出来,坦然自如,任人评说。
他说:“我相信,唯其如此,我写下的东西才会对世人也有一些价值,人们无论褒我还是贬我,都有了一份值得认真对待的参考。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我的态度是认真的,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孙珺)
【精彩书摘】
1 一个人年轻时,外在因素——包括所遇到的人、事情和机会——对他的生活信念和生活道路会发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在达到一定年龄以后,外在因素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弱。那时候,如果他已经形成自己的生活信念,外在因素也就很难再使之形成了。
2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3 爱情是人生的珍宝,当我们用婚姻这只船运载爱情的珍宝时,我们的使命是尽量绕开暗礁,躲开风浪,安全到达目的地。谁若故意迎着风浪上,固然可以获得冒险的乐趣,但也说明了他(她)对船中的珍宝并不爱惜。好姻缘是要靠珍惜之心来保护的,珍惜便是缘,缘在珍惜中,珍惜之心亡则缘尽。
4 在那变故频繁的五六年里,我写的散文数量最多,质量也比较高。表面看来,这好像是一个外力把我从一条轨道上撞到了另一条轨道上。可是,我因此脱离哲学的轨道了吗?我相信没有。在我迄今为止的全部生涯中,再也找不出这样一个时候,我从哲学那里获得了如此重要的帮助,为此我对哲学满怀感激。
5 心中再没有困惑了吗?当然不是。人能够用智慧解除许多困惑,但是,我越来越看清楚,有一些困惑是用智慧解除不了的,那是人生的大困惑。我用智慧解除了人生的小困惑,所以现在过着安静的日子,并且感到乐在其中。然而,这安静的日子也许仍不是我的归宿。我的归宿在哪里呢?那一定是一种解除了人生的大困惑的境界,我还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在那个境界中,我今生今世的全部日子都将受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