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康熙的奶奶是谁(她是康熙祖母,辅佐两代贤帝,死后康熙恸哭,为何37年未下葬?)

在茫茫的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居住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1613年春天,这里降生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本名叫布木布泰,蒙语读作“天降贵人”。她是顺治帝的母亲,康熙的祖母,大清朝的第一个圣母皇太后---孝庄文皇后。


孝庄画像


布木布泰(孝庄)自幼在大草原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蒙古女子的性格爽朗、长相俊俏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父亲是科尔沁部的贝勒,那个时候流行满蒙联姻,她的姑姑哲哲很早就嫁给了皇太极。哲哲出身于蒙古大领主世家,是清初满蒙联姻制度的核心人物。而且她本人贤能聪慧,将后宫一应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皇太极给足了她尊宠,哲哲在后宫中的地位自然也是首屈一指。

也正是有姑姑这层关系,鉴于满蒙联姻的美好传承,于是在孝庄13岁初长成的时候,她的哥哥吴克善就护送她到盛京,嫁给了自己的姑父,也就是皇太极。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孝庄被封为庄妃。

孝庄在后宫中的地位并不高,居后宫第五位。排在她前面的,除了中宫的哲哲皇后,还有自己的亲姐姐海兰珠宸妃,宸妃还得到了皇太极的专宠。其次的两位是西宫麟趾宫贵妃和东宫的衍庆宫淑妃。这五位后妃中,仅科尔沁家的就占了三位。


孝庄剧照


孝庄虽未获得皇太极过多的宠爱,但是她先后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公主和一个皇子。皇九子福临,正是未来的接班人顺治皇帝。

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猝然驾崩,也没有来得及立下遗旨指定继承人。所以众宗室旗主开始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成为了众人的拥立对象,与之对立的竞争者就是皇叔多尔衮。两方各不相让,后台势力也旗鼓相当。整个宫廷都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皇宫也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长期的僵持不下,也逼迫着权势集团必须拿出令豪格和多尔衮以及宫廷内上下都能满意接受的方案。最后协商的结果是:让年仅6岁的福临继帝位。多尔衮权力滔天,最后能同意孝庄的儿子福临登帝,这里面自然也少不了孝庄的功劳。多尔衮与孝庄虽是叔嫂关系,但是多尔衮年轻时征战沙场,为皇室立大功。在松锦之战中受伤且再也无法生育,皇太极心有歉疚,便让孝庄去伺候多尔衮,两人之间也日久生情。这也是福临能登基的一个重要因素。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正式即为,改年号为“顺治”。孝庄升级为圣母皇太后。


孝庄与儿子顺治(剧照)

也就是从顺治帝时期起,清朝的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六岁登基的顺治,身后自然也少不了母亲孝庄的辅佐。再加上自身的天资聪颖,勤学多思。“重用汉官、统一思想、重视蒙藏、乾纲独断”都对清朝后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奠基作用。

顺治十八年,年仅24岁的顺治英年离世,孝庄悲痛欲绝。

据顺治遗诏,第三子玄烨继承皇位,也就是后面的康熙。皇祖母孝庄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在位时期,国家财政不足。孝庄太后崇尚生活俭朴,在后宫中做出了勤俭节约的榜样。在平定三藩之时,她把宫廷节省下的钱财捐出犒赏出征的士兵。遇到荒年灾年,更是拿出积蓄赈济劳苦百姓。全心全力地支持配合孙子的事业。不仅在宫中起了上行下效的表率作用,更使孙儿康熙皇帝对她十二分地敬意。康熙对孝庄太后也是极为孝顺,每次出巡,途中几乎每天派送书信给祖母问候起居,分享沿途的所见所闻。并且将自己下河里抓捕的鲢鱼、鲫鱼脂封,快马加鞭地送到京城给老祖母尝鲜。深厚的祖孙之情,溢于言表。


孝庄与孙子康熙(剧照)

1687年底,75岁的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忧思难寐,昼夜不离左右地侍奉汤药。甚至还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为祖母祈福。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错,说道:

"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此等孝心,感人泪下。然而天不遂人愿,即便是一生功德无量的太后,也无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1687年12月25日,孝庄结束了她的人生旅程。她临终前给康熙说了她的遗愿:

:"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大致意思就是孝庄不愿意打搅先帝皇陵的清静,而且也舍不得远离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死后想在儿子的陵园附近安葬。这个遗愿让康熙左右为难。按照大清祖制,皇后死后是必须要与皇帝合葬的。而且合葬需要开陵再建,如果是皇帝先去世,后面去世的皇后入葬的时候,就要在先帝陵里面再建一个地宫。但是孝庄临死前以“不忍心打扰先帝皇太极的陵墓”为由不愿与皇太极合葬。

一边是大清祖制不可忤逆,一边是祖母遗愿不忍违背,康熙多番思忖,最后决定暂时不将孝庄太后下葬,暂时安置在京东的清东陵。他把孝庄生前居住的住所拆掉,在昌瑞山下重建。称作"暂安奉殿",将孝庄太后的灵柩放置在内。

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的灵柩仍未正式下葬。直到雍正即位,才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雍正将当年安置孝庄灵柩的"暂安奉殿"原地新建了一个陵园,正式将孝庄葬入地宫。这个新建的陵园处在盛京皇太极昭陵的西面,所以命名为"昭西陵"。孝庄的“昭西陵”与皇太极的“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分二、二合一。从此孝庄去世后长达37年之久,才正式完成下葬仪式。


看到这里,不少读者朋友估计会有疑问,为何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呢?难道真如孝庄所说不愿打搅皇太极吗?这个原因肯定是有的,那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小文观史】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原因:

一、孝庄与皇太极感情并不深厚

孝庄入宫的时候,有姑姑哲哲皇后受宠在前,后来又有亲姐姐海兰珠独得皇上恩宠。因此孝庄并没有得到皇太极过多的宠爱。虽然后来孝庄生下了福临,适才有了母以子贵的资本,但是那时皇太极还在同明朝四处带兵征战。所以他们的相处时间自然是不多的。还有一方面,皇太极去世太早,孝庄守寡的这44年里,她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大事儿,对皇太极的感情和记忆,估计也被时间磨灭得所剩无多了。

二、合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资

孝庄不愿劳民伤财。皇太极的陵园在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而顺治在位时迁都北京,两地相距甚远。从北京到盛京建陵合葬,将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孝庄一向崇尚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而且考虑到孙儿康熙当时的国家经济并不富裕,作为祖母的孝庄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身后事给孙子增加压力。


三、与儿孙的舐犊情深

孝庄在30岁的时候,皇太极就去世了。因此在她人生的大半时间和心血都花费在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的身上,呕心沥血辅佐了两代优秀的皇帝。她一手培养了康熙,祖孙俩一起经历了前廷后宫的刀光剑影,共同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大清王朝。祖孙之间的深厚感情,也使得她临终前不舍得离开孙子太远,想要陪伴在孙儿身边。

雍正三年的时候,刚好也是皇太极与孝庄成亲的100周年,雍正皇帝正好也借此机会,将自己曾祖母的下葬事宜给完美解决。孝庄的"昭西陵"与皇太极的“昭陵”遥遥相邻,既尊重了孝庄了遗愿,又给祖宗及后世一个美好的交代。如果孝庄泉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