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韩寒代笔门事件完整版(韩寒和方舟子当年在网上的“论战”何其精彩)

2012年春节前后,网络博客与微博上韩寒与方舟子有关“代笔门”的论战,异常“精彩”,吸引了普罗大众的眼睛,带着新年的喜庆,人们“欣赏”着这场高手之间的论战。

后来又因为牵涉到诉诸法律、“粉丝”参战、名家介入和媒体关注,使得这场论争异常火爆。

当时的势头可以与龙年央视春晚的社会影响相媲美,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中心话题。

事件经过

2012年1月15日,知名网络专家麦田在他的新浪博客发表了博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 公民”的闹剧》,质疑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完全是其父和出版人联手"包装’的结果。麦田还质疑韩寒当年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的成名作《杯中窥人》,“似乎不可能现场写作”。

同时,博文还质疑韩寒的文章,很可能由其父和出版商路金波代笔。

18日凌晨,麦田继续贴出新博文《三重疑——兼答韩仁均韩寒路金波诸君 ,喔,还有范冰冰》,从一些细节上继续质疑韩寒背后有代笔,并驳斥了几位坚定的“挺韩派” ,使得这场文字战再度升级。

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事情持续升温的时候,麦田却在1月18日晚以微博致歉的方式宣告暂时告终,并表示愿承担所有责任。

而在韩寒表示接受道歉后,又因李其纲的起诉,麦田突然又表示要“重新开始质疑韩寒,并进行到底”。

1月18日,以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加入到对韩寒的质疑队伍中,他在微博中称,韩寒一边删除证据,一 边说有悬赏,“没诚意”。

随后,方舟子在其新浪博客陆续发表了《造谣者韩寒》、《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韩寒的悬赏闹剧》、《“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之谜)、《“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等文章,以及转发评论若干他人的文章和200余条微博,提出了诸多疑点,如:

•一边删证据,一边说悬赏;


•《求医》不像是17岁小孩写的;


•成名作中拉丁文有硬伤;


•不知“三重门”的出处与含义;


•一些作品的作者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

其间,面对方舟子的“炮珠连连”,韩寒也多次回应。

1月19日,韩寒在其新浪博客中贴出《人造方舟子》一文,指出方舟子存在断章取义、造谣传谣、误导等“五宗罪”。韩寒在文末要求方舟子“逐条回答”。

方舟子哪甘示弱,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发表文章回应,称韩寒“文品人品不正”。

1月25日,韩寒否认“代笔说”的同时,在其博客上公布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韩寒表示《三重门》定稿整整400多页,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800页,接近40万字。

1月27日下午,韩寒在博客文章《我的父亲韩仁均以及他的作品》里,转发了韩仁均的文章《说说我自己》

韩仁均的文章主要讲述了自己时运不济,因肝炎休学的经历,试图描述“真实平凡的我”。

同时,对于方舟子质疑韩寒,他话里有话的回应说:

“既然韩寒意外回应了,我也说两句吧,一、有人就是习惯以己度人,把别人的一切不经意都意淫成阴谋,思维方式独特。二、我可以说,韩寒的行文风格,目前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如果有,我愿认他做儿子!任何人不信都可以模仿一个给大家看看。田里长的是麦是草,老农一看便知。”

方舟子在《点评韩寒及其父亲的回应》一文中,分析出韩仁均在一些事情上的说法与韩寒的说法接不上茬,由此继续认定:

“如果一个人及其亲人对一件事的说法不一,反复无常,说谎的可能性就很大。”

对于韩寒公开自己的手稿以及鉴定证据,方舟子认为:

“这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公布的手稿照片,虽然看不清楚,可是很整齐干净。他自己说写文章一字成行,写长篇小说也从头到尾,完全不符合创作规律。还有他刚刚贴了博客文章,信封上的字明显是后来补写的,先盖戳后写字。伪造材料很拙劣,是有可能的。”

上升至诉讼

1月29日早,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对自己名誉造成的损害,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

2月3日,韩寒更新博客文章,称将不再回应此事,这样的口水战毫无意义。

2月6日,韩寒向金山区法院递交了两份诉状,韩寒父子要求法院对方舟子在微博上捏造事实,称其父子在1999年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系怍弊的言论,予以立案调查,并追究方舟子的侵权责任。

对于韩寒的退出和法律诉讼,方舟子不以为然,他表示并不会因为韩寒的退出而停止质疑,对韩寒文章的分析还会继续写下去。并称分析文章的素材除了从韩寒的文章外,还会扩大到韩寒接受电视、网络视频等媒体的一些访谈。

对于韩寒起诉一事,方舟子表示目前他还没有收到任何有关部门的通知。

方舟子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解释说:

“自己最开始只是一个看戏的旁观者,是韩寒把他拉上了擂台,特别是那2000万的悬赏“刺激”了他”。

除此之外,更大的目标是:

“如果韩寒是包装出来的,他在十几年前根本不是少年天才,东西是别人替他写的,那就把神话给打破了,是大骗局,愚弄全国人民十几年,毒害了那么多青少年——很多人觉得他是天才 ,觉得没必要好好读书。”

“韩麦论战”、“韩方论战”开始后,一直就是网络上争相传播的焦点、传媒竞相报道的热点,甚至成为电视与视频节目不断关注的重点。

总的来看,传媒大多是跟进事件进程,客观报道事件的发展,但像《南方周末》等,在报道事件的过程中,以连续发表韩寒的文章、易中天的辩护文章等。

而香港的《文汇报》、《汇声汇色》创刊号,则在综述论战和评说事件时,以33栏推出“诚亡耻韩”专题,态度鲜明地贬韩褒方。

事态发展

韩寒的“代笔门”事件,以及方舟子在微博上的“打假" ,不仅吸引了网友的眼球,而且引动了许多艺人与名家的围观。

从网友的观点看,“挺韩派”和“挺方派”各自立场鲜明,互不相让,事件的争论渐渐脱离了就事论事的层面,双方粉丝的情绪激烈,“骂战”不息。

范bingbing在韩寒于16日晨发出悬赏2000万征集“代笔”证据的博文后,当晚便在微博表示:“看到韩寒悬赏2000万征集代笔证据的新闻,我愿加磅2000万,共襄盛举!这钱一定是使不出去的,但一定不能因这说我是不仗义的。”

被称之为“微博女王”的姚晨,也不甘寂寞,于1月27日下午在微博上说:“服了,从年前吵到年尾,吵得乐此不疲。换作是我,真没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证清白。法律上叫啥来着?好像是诽谤罪。”

在该论战中,支持韩寒的,多为近年来较为活跃的新锐作家。

诗人兼知名出版人沈浩波在微博感言道:

“确实是民主的训练场。“倒韩”大战这些天,我看到的是,爱远远大于恨。并不是对韩少个人的爱,而是基于客观公平、理性的“良善心”。我族暴戾气虽重,但只要稍微有一个能透气的平台,人性的光明还是能战胜暴戾的。倘若韩少自己能看到这些,当能感受书房革命的有效和族人索质的可信。”

作家慕容雪村说道:

“我和韩寒接触不多,还算不上朋友,我欣赏他,但绝对谈不上崇拜。这次之所以出来说话,就是因为方舟子的战法让我也感觉危险,让每个作者都置身于“韩寒困境”: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我有证人。证人没用,可能跟你串通好了。我有手稿。手稿没用,可能是你抄的。我有……什么都没用,我就是怀疑你。”

著名编剧宁财神表示:

“在韩寒的事上,我一直没表明过态度,这次一并说明白吧,韩少其人,在现实生活中,嬉笑怒骂出口成章,脱口秀比文章精彩许多,如果把他聊天语录整理出来,每篇都是动人文章。虽然他后来不幸因为脑残而变成了五毛,但所有字,我毫不怀疑是他自己写的。为此,我愿意为他背书,找到枪手者,我一年稿费归他。”

易中天在博客《我看方韩之争》的署名文章中,表示:“我支持方舟子质疑韩寒,我也支持韩寒起诉方舟子”。

在《我看方韩之争》的署名文章中,易中天又明确支持韩寒,认为韩寒起诉方舟子“就像节妇断腕,烈女跳楼" ,是“自证清白的方式”。

而此言一出,便遭到学者肖鹰的质疑,肖鹰指出:

“以常情常理,真称得上“汉子”的人物,须有光明磊落和慷慨担当。被质疑一个月来,韩寒对自己的公开言论“知口否认”层出不穷。这究竟是做“汉子”还是耍“泼皮”?用易先生文中的话说,“说他“死皮赖脸”或“不像男人”,也得认了”,恐怕不为过吧?”

而倾向于支持方舟子观点的,以文化领域人士和学者居多。

自由撰稿人彭晓芸说:

“如果一开始回应不要那么耍流氓,不要谩骂麦田和方舟子,不要连工作的团队都一概否定得一干二净,如果没有团队,路先生又整天奔忙在第一线?恐怕后面不会衍生出这么多考据癖。我没有把话说满,我说过,最低版本是突变、裂变,如果过去的韩寒是那个样子,今天的韩寒却满口脏话,只能说商业主义毁了他。”

文化名人宋石男说道:

“韩寒这种拥有巨大话语权的人,面对他人的质疑(而且基本是并未伪造材料捏造事实的合理质疑) ,不能做到清澈见底地回应、厘清,却先是悬赏,同时谩骂 ,现在又要起诉。法院如果判韩寒胜诉,言论自由当然输,韩寒被他的猪一样的亲友团牵到悬崖 ,可惜了。”

独立批评家程美信认为:

“韩寒毕竟无多学识学养,被方舟子质疑一下就受不了。 殊不知,方舟子的质疑始终在文本层面,限于韩寒本人作品的内容范围,根本用不着对簿公堂,笔墨官司要打到真实法庭,那中国还有严格的文学批评、学术批评?看来,韩寒跟那些季广茂教授没有两样,受点质疑便跳起来三尺高,不是打群架就是上法院。”

网络红人木子美指出:

“方舟子是光明磊落的人,他在微博上发表任何言论,他自己负责。支持他的,没有一个和他有利益关系,他甚至没有朋友。但韩寒在这过程中,几乎利用了所有人际关系媒体直接宣布方舟子打假错误,饭友酒友书商同学高调宣布方舟子人格破产。”

有意思的是,一名微博ID为“青春不再出发”的网友,发表了15篇连载长微博,对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小说《三重门》等作品,从文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与批判,并讽刺了叶兆言、方方、李其纲等文坛名家对韩寒"破格”的说法。

其辛辣犀利的文笔让不少网友大呼精彩,有网友戏称其为《天龙八部》的“扫地僧”。

引发的深刻思考

随着事态的发展,很多人开始走出事件本身,开始探讨一些更为深刻的现实问题。

彭晓芸在《沉溺“神话崇拜”的社会难以有公共理性》的文章中指出:

“在一个相对具备公共理性的社会,无论是质疑政客还是一般公众人物,旁观者都不会觉得冒犯,而是习以为常,在法律范围内,每个发出质疑或批判声音的个体都被社会所接纳,至于得失,自是由当事者承担,旁人不会大惊小怪或僭越个体自由去钳制他们的声音。如果,质疑某个公众人物,让旁观者觉得冒犯甚至暴怒,那么,这个社会生态是不健康的,已经潜藏着某种'神话崇拜' ,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偶像或托志之人遭受一丝一毫的非议,这样的社会,只能说,民智仍未开,个人崇拜阴霾未散去。打破神话祭拜,真正的启蒙,应当从我们自身开启,以敢于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作为伦理起点。”

在《北京晨报》的《网上论战到底怎么了?》的访谈中,评论家白烨和张颐武分别就网络论战的口水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白烨认为:

“发生于网络上的口水战,火爆于媒体时代的新平台,论战的结果无不走腔变调,这跟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包括介入网络论战的人的状态都有关,这都需要有一个过渡或调整的过程。现在有一种明显的分野现象,就是真正的文学批评,越来越限于书评、研讨会这样一些平台 ,相对的圈子化;而跟文学文化沾边的“名家网战”,虽然学术含量不多,但却影响甚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更有意义的文学论争。他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口水战的有无,一看当事者,二看介入者,只能期待包括当事者和介入者在内的大家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

张颐武认为:

“现在的文艺批评集中在专业、学术化领域,一般的文艺批评很难在公众空间发挥很大作用了。因为真正的批评家就需要专业工作,与网上这样的论战没有太大关系,也只能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不可避免。其实它应该有在公共空间发言的空间,也需要专业的批评更多接触网络,了解情况。另一方面,网上争论各方也需要对专业的意见有一定的关切,现在几乎是不重视的。这两方面应该有一定沟通,现在完全是平行线,互不来往。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口水战只能慢慢取决于网民的自律,比如慢慢地厌倦这种骂战了。现在看起来,单纯网络骂战的效果就已经递减,比如骂人是狗、混蛋之类,这种渐渐没有什么效果了。”


2012年新年伊始的“韩方论战”,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由于两位当事人,以及参与的人物都是名人,它造成的网络影响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