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上一辈人,还经常有一种感慨,小时候为父母而活,长大了为朋友而活,成家了为孩子而活,一生算下了,真正对不起的就是自己,从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自己而活。我们活在别人的期望里,努力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到头来,发现没有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又想让下一代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管子》的课讲完了一个多周了,本来补讲的几节课,我想接着很快讲完,但是稍微停了一下之后,我开始进入了一种自己和自己对话的状态。
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满四十岁了。小时候,总觉得,人到四十,很遥远。眼看这个坎就到眼前了,想想,大学毕业也快20年了。春节的时候,我写了篇文章,说了我理解的孔老夫子所说的四十不惑,应该不是不再迷惑,不再困惑,而应该是,不再那么容易被诱惑,开始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在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反思自己这些年到底干了些什么,到底做错了什么。后来想想,其实没什么对错,执着于对错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真正的做回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前一段有一句话很流行: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其实,我们容易忽略的就是那些我们走过的弯路,那些弯路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可能更有价值,当然,如果你真的关心自己的话。
可能有朋友很纳闷,或者说会反对,觉得谁不关心自己呢?我们每天辛辛苦苦,说是为了朋友、家人,其实首先还不都是为了自己吗?
真的吗?在考察我自己,也观察别人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现在如果用一天来算的话,真正能用到我们自己身上的时间可能连20%都不到。
我们在干什么?看各种新闻、各种八卦,各种天下大事;迫不及待的发表各种自己的观点,怼这个、咒那个。成天关注的都是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和事。
那20%不到的和自己相关的,基本也是早饭吃什么、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我们好像真的很少能够真正的面对自己。
现在很多人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独处的能力。但是这句话,没说清楚,我们很多人喜欢宅,肥宅欢乐多,这也是一种独处。其实,真正的独处,是自己和自己对话,是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那些自己的美好、丑陋,还有那些因为欲望而起的蠢蠢欲动。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和自己相处有关的内容吧:
《太上老君说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这一段基本不需要翻译,我想大家都能看明白,可能稍有疑问的就是六欲和三毒。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这个在前边的文章里已经反复讲过很多次。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这三毒也都是人心之欲望,祛除这三毒,自然清静。
如果我们留意会发现,不管我们的哪门哪派的先贤大哲们,讲的所有修行基本都一样,都是要向内看,都是要人放掉自己的欲望,真正的看好我们自己的那颗心。
前一段在讲《管子》的课的时候,讲到管子的静因之道,很多人说,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是啊,为什么那么难呢?因为我们被欲望牵制住了。
但是,我们每个时代的欲望的优先级又有所不同。往前推二十年,大家的欲望最多的就是多赚钱,发大财,当然现在也很重要,只是相对而言。
从这次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生意没那么好做了,钱也没那么好赚了,而我们又开始陷入了另外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帮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手游也好,新闻客户端、短视频也好,耗尽了我们几乎所有的精力和心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另外一个极端是,把焦虑导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就是让自己不停的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也是知识付费应运而生的原因,我们陷入了能力恐慌,而有跳入了能力陷阱。这里的逻辑好像特别简单、直接,但是好像并不那么可靠。我们有时候太相信或者说太依赖具体的技能了,但是对于如何使用这些技能、驾驭这些技能漠不关心,选择视而不见。其实,如果没有一颗清净之心,这就会使一个恶性循环,能力恐慌—焦虑—不停的学习—短暂的满足—新的技能和新的恐慌。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位将军,不管是在任何时候,到了中午十二点都必须睡觉,战场上也不例外,但是只睡五分钟,五分钟一过,自然就醒。具体的出处和名字记不太清楚了,但是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确实被震撼了,记忆非常深刻。我当时在想,如果在战场上,作为指挥官,他就不怕错过战机吗?就不怕被炮弹打中吗?后边的记述中,确实碰到过这种情况,贴身的副官和卫兵,在他睡觉的时候,必须守在身边,如果遇到危险,就把他抬到安全的地方去。
现在很多人讲放下,看似可能对于很多事已经放下了,但是,最后发现,什么也没放下,因为放下的只是那些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事,一牵涉到自身,再怎么也放不下了。
《庄子·应帝王》:
无名人曰: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这一段字面的意思很简单,但是真正的理解起来可能没那么容易。
怎么才能游心于淡?
我们经常说要淡看世事,不以浮沉为意,但是,如果你没有浓烈过,所谓的游心于淡就没那么真实。很多人口口声声说不喜欢钱,口口声声说不喜欢出名。其实呢,心里比谁都渴望。又或者是没有机会,但是如果有那么一点机会在面前的时候,哪怕是一种可能性,他可能比谁上的都快,扑的都狠。
爱钱、爱名利本身没有什么错,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内,就没问题。
我们前些年很喜欢用”酷“这个词,反其道而行之,自我标榜,别人都爱钱,就标榜自己不爱钱,会让人觉得自己很酷。真正的酷,是吃饱了以后的淡然,是经历过之后的平淡,而不是故意装出来的漠不关心。这些东西,可能骗得了自己,但是骗不了别人。
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是不光能把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人、事能够放下,更重要的是能把你关注的、超级喜爱的、梦寐以求的东西,也能够保持冷漠,那才是真正的酷。
如果没拿起过,自然也就没什么能够放得下的。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就是那种真正的拿得起之后,又能放下的状态。可以很热爱,又可以快速的将自己抽离,这种跳入与跳出无缝的衔接,才是真正的合气于漠,才是真正的游心于淡。并不是什么都不关心,什么都不在乎。
说了那么多,该从哪里入手呢?
真正重要的第一步,先从回到自我开始,开始关注自己,开始和自己对话。
开始关注自己,就先得要关注自己的本身的职责和使命。其实,我们绝大部分古人不会面临这种困惑,或者是很少面临这种困惑,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诱惑,没有我们今天那么多触手可及的享乐,他们能够关注自己是相对来说更简单的事。
素位而行,一直以来被很多人理解为是一种让人安定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要有过多企图,过大野心的一种说教的方式。
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却直接击中了要害。
因为我们连自己都没做好,成天关注的都是和自己没一毛钱关系的人和事,上边我说,我们每天的精力里,可能和自己有关的不超过20%,如果再除掉一日三餐吃什么,估计10%都不到,其实,对我们自己最冷漠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论语·宪问》: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一个人最难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难的是不想什么。
很多人对于素位而行的理解可能有他的道理。
但是,过度了之后,我们要返回自己的内心的过程中,可能第一关,也是最难过的一关就是:在其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
先把自己做好,先思考我们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把”位“以内的事情做好了,我们才有可能去影响别人,才有可能做别人的事,这是基础,也是过程。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倒过来,把自己一天80%的精力用在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上,用在思考我们该做的具体的事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所以,真正的独处,是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身上之后,发现自我,自己和自己对话的过程中,见证和加速我们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