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可由于当时受到了电子技术发展的限制,功率都不是很大,只有100瓦。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大功率晶体管的普及使用,电磁炉才被广泛应用在千家万户。
首先要了解电磁炉的基本结构,电磁炉由外壳、微晶玻璃面板、励磁线圈、磁力线、功能保护电路以及冷却系统组成。利用高频感应的原理,高频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力线,直接穿到导磁阻燃耐高温的微晶玻璃板,从而达到烹饪食物的目的。而电磁炉之所以能够加热食物,主要还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的涡流效应来加热。那什么又是涡流效应呢?
当金属导体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时,金属体内会产生感应电压,由于金属导体是一个整体,因此它就会形成感应电流。而此时的感应电流会在金属体内,形成一个个闭合回路,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湍急河流中的水涡形状一样,所以就形象的把它称之为电涡流。因此,由电磁感应产生电涡流的现象,就被称为了涡流效应。电涡流效应可以直接导致金属发热,所以家用的电磁炉基本上用到的都是这种工作原理。知道了电磁炉加热的基本原理。
首先要知道电磁炉内部产生的高频电流,一般要借助两个重要元件的帮忙,分别是电容和电感。这两个元件并联在一起就能组成一个振荡电路,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产生高频电流。其中,电感就是电磁炉里的负载,金属铁锅的加热就是由它来完成的。但是如果只有电容和电感的话,也只是能产生一定频率的电流。毕竟电流频率的高低决定着加热体的温度,想让锅的温度可控就要再加入一个元件,它就是绝缘栅晶体管。这个元件一般是用一片单片机来担任,通过电磁炉面板上的各种功能键给单片下命令,单片机接收到命令并控制,就可以对温度进行调节了。
最后,再来跟大家科普一个小常识吧。在使用电磁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炉面,因为电磁炉炉面是晶化陶瓷板,属于易碎品。另外,电磁炉使用过后会有余热,要避免用手去擦电磁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