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春秋大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为啥春秋时期的人特别爱做梦?到底啥叫春秋大梦?)

喜欢读《左传》《春秋》这些先秦史料的小伙伴一定知道,里面记载了大量人物的梦境信息。而这些梦境就像预言一样,几乎都一一实现了。(PS:先秦史料里但凡有人对某某某说“你这是要死啊”,基本上某某某都撑不满500字)其实这更多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梦境叙事,再结合之后的历史事件,回过来再去解释梦境。

比如说较早记录的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为临产前做了噩梦,又发生难产事件,险些丧命。便对郑庄公取名寤生,一直存在偏见。武姜做了什么噩梦虽不得而知,但先噩梦再难产,武姜不免产生不好的联想,对郑庄公自然不待见。

再比如,晋景公因为身患重疾,便派人去秦国请神医来治病。当晚,做梦梦到俩小人在说话,说秦国要来一位神医,他们要躲在膏肓之间。这“膏”就是心脏下面的那点脂肪,“肓”就是横膈膜。医生到了,稍一诊治,就说:“这病治不了了,病灶在膏肓之间,针灸药石皆已无用。”这就是病入膏肓的由来。晋景公听了,发现这正验证了俩小人说的话,便让医生回去了。


在鄢陵之战,魏锜梦到弯弓射月。醒来之后他觉得自己后羿、鲁七、百里守约同时附体,就找巫师解梦。巫师说他要在战场上射中楚王。听了这话,魏锜好比吃了个Buff,果真在战场上射中楚王的眼睛。

荀偃曾经做梦,梦到自己的头被已故的晋厉公砍了下来,自己捡起脑袋一边扶着一边逃跑。醒来之后找巫师解梦,巫师告诉荀偃命不久矣,但如果向东用兵能取得胜利。荀偃深信不疑,之后以中军将的身份和晋悼公一起东渡黄河,带领联军讨伐齐灵公。这便是平阴之战,结果如预言那般,荀偃身死,晋国获胜。

先秦史料大量记载梦境,看起来不太科学,而《周公解梦》更是广为流传。《周公解梦》是不是周公所做不得而知,但根据考古研究,我们发现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研究梦与现实的关系。直到如今也不例外,我如果昨晚做的梦是个好兆头,那今天一定各种嘚瑟,看啥都顺眼。如果是坏兆头,那好几天都得小心翼翼。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相信科学,不相信的也在尽量“走近科学”。可很多事情是科学解释不了的,古人认为做梦是魂魄的活动形式,是和神交流的途径,是感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契机。通过占卜梦境,可以预测人的吉凶祸福。

以前的国君都会设置太卜的职位,专门负责占卜梦境。梦境结合年份、天地、气象、阴阳、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便可预知未来。占卜梦境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平头老百姓想知道梦境显示的到底是吉凶祸福,那是门儿都没有。周围人只会劝他,早点洗洗睡吧,别想太多,梦里啥都有。占梦术直到两汉时期才流入民间,开始独立发展。

周朝的太卜把梦分为六种。第一种是正梦,就是无所思无所求,碎片式的梦。

第二种是噩梦。这个大家都懂,梦到被狗咬、梦到班主任讲课、梦到被校花蹂躏等等。

第三种是思梦。这个思梦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意思,而是“思念某人做的梦”。高考时老师叫我们多考几分,不留遗憾。考完才发现,这几分往往是两座城市的距离,是往返三千块钱的机票,是四年的思念,是一辈子的遗憾。这时候你梦到朝思暮想的那位姑娘,这个梦便是“思梦”。


第四种是寤梦,也说寝梦。就是半梦半醒、似睡非睡之间做的梦。

第五种是喜梦。

第六种是惧梦。

这最后两种的“喜”“惧”指的是你做梦前的状态。睡前很开心做的梦为喜梦,睡前很恐惧做的梦就为惧梦。

周人把梦分六种不是表示梦境具体的预兆。当时的人们对这六种梦是不做占卜的。如果强叔去找大师说:“大师,我昨晚做梦找厕所,找的我大汗淋漓都没找到,这预示着什么?”大师会把眼睛瞪得像铜铃:“没啥意思,就是睡前水喝多了,憋尿憋得。你要是最后找着了,还爽了一把,那赶紧趁着太阳好,回去把褥子好好晒晒。”

那时的占梦者提前从梦因的角度总结之后,只要有做梦的原因,吉凶一目了然,不用多此一举去占卜。只有那种莫名其妙的梦,占梦者才会根据阴阳星辰等因素,去占卜君臣社稷的吉凶。

我们在生活中,对那些抱有不切实际理想的人都会说:“做你的春秋大梦吧!”

不可否认,春秋诸侯们无论大小,基本都有称霸天下的梦想。可西周开国时有八百诸侯,到了春秋总共也就“三小霸”“五大霸”,战国只有“七雄”,最后也就嬴政一人一统天下。

这么多年,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君主,统统都是分母。分母越来越大,可分子永远是“一”。他们想称霸也好,想一统也罢,和做梦没有区别。这便是“春秋大梦”。

但强叔觉得人还是要有梦想的,梦想定高了也没关系,咱在行动时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最重要的。就算没有达成梦想,咱这双脚也能踏踏实实走得很远。被人说“春秋大梦”也无妨,这梦虽大,不还是有人做成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