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
前方到站:人弃我取。
典故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史记·货殖列传》
战国时,魏国有个商人叫白圭。他独具慧眼,不像其他商人那样热衷于贵重的珠宝生意或高利贷,而是着眼于基础民生。白圭意识到,当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产品的经营将会成为利润丰厚的行业。于是他提出“欲长钱,取下谷”的经营策略,并且秉持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原则经营。
具体的做法就是在丰年,农民大量出售谷物时,适时购进谷物,再将丝绸、漆器等生活必需品卖给这时比较宽裕的农民;而在年景不好时,适时出售粮食,同时购进滞销的手工业原料和产品。当某些商品滞销时,一些奸商坐待价格下跌再大量购进,而白圭却用比别家高的价格来收购;等市场粮食匮乏时,奸商们又哄抬粮价,白圭却以比别家低的价格及时出售,满足人民的需求。这样一来,白圭既保证了自己能够取得经营的主动权,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农产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百姓的生计。
后来,李悝成为魏国的国相后,借鉴了白圭这套做法,采取了“尽地力”“平籴法”的政策,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同时,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以补不足,防止粮价过高影响民生,或过低而伤害农民的耕种积极性。魏国也因此而日益富强。
释义
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