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中华鲟的资料简介(中华鲟最大能长多大,传言只剩57尾,跟三峡的修建有关吗?)

中华鲟,是和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远古物种,距今已有1亿多年的历史,堪称“活化石”,然而目前已成为极危保护动物,更有传言称如今只剩57尾,传言是否属实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大的中华鲟能长多大,它的濒危跟三峡的修建是否有关?

中华鲟,号称水中大熊猫,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特有物种,主要生活在长江一带,是洄游性鱼类,每年的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洄游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观众会问:三峡的修建,直接拦截了长江,不会阻隔中华鲟的洄游之路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三峡修建的时候并没有预留鱼道,鱼类自然也就无法翻越大坝。至于中华鲟的濒危与三峡有无关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知道最大的中华鲟能长多大,如今长江中还有多少?

四川民间传言“千斤腊子万斤象”,很形象地说明的中华鲟的大小。四川渔民俗称中华鲟为腊子,个体可重达千斤,白鲟为象鼻鱼,可达万斤之重。然而,2019年,同样在长江生活数亿年之久的白鲟被宣告永久灭绝,这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如果长江的生态再不进行保护,将会有更多珍惜物种像白鲟一样被宣告灭绝。白鲟的灭绝,正是引发长江十年禁渔的导火线


话说回来,四川渔民说的“千斤腊子”,到底靠不靠谱呢?2017年,渔民张锦夫妇跟往常一样,在长江牧鹅洲水域捕鱼,收网时,网中的大鱼撞破了数十米的流网,而这条大鱼就是国宝中华鲟。经现场测量,这条鱼身长3.3米,由于怀孕肚子显得特别大,估计其体重超过700斤,是近20年来在长江水域发现的最大个体中华鲟。

有准确数据记载,我国捕捞过最大的中华鲟重达800多斤,与民间传说的千斤相差不大。从画面就可以看出,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能长到5米,体重理论上可达600公斤,不仅是长江中最大的鱼类之一,还是最长寿的,寿命可达40年。

然而,近些年,我国发现的中华鲟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有传言称2010年只剩57尾。说到这里,更多的人好奇:这57尾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难不成将长江的鱼一条条抓完?

其实不然,长江只剩57尾的说法并非十分准确,57尾指的是中华鲟的繁殖群体,而非总数。我国每年都会在长江流域进行增殖放流,其中不乏中华鲟,根据粗略统计,近40年来,我国累计放流的人工培养的中华鲟高达800多万尾;既然长江中有如此多的中华鲟,为何还说它是濒危动物呢?


要知道,人工繁育的跟野生的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前面说到,2010年的时候,繁殖的中华鲟仅剩57尾,而此前繁殖群体能达到1万余尾,这说明,中华鲟的出生率严重降低,到了2013年更是完全检测不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更令人担忧的是,2014年宜昌至上海江段未发现野生中华鲟幼鱼踪迹。总的来说,尽管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多达数百万尾,但野生的已经寥寥无几,幼年的还难觅踪迹。

中华鲟的濒危,与三峡的修建有关系吗?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事实上,中华鲟的濒危有着各方面的因素,比如过度捕捞、生态破坏、水质污染等,与三峡的修建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因为对中华鲟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三峡下游的巨无霸水电枢纽——葛洲坝

葛洲坝在修建的时候并没有预留鱼道。当时的专家认为四大家鱼没有过坝的必要,中华鲟过不了坝,对白鲟的习性不够了解,无法针对设置鱼道。对此葛洲坝自然就没预留鱼道,但针对中华鲟的洄游,在葛洲坝下游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设置了产卵场,中华鲟洄游到达葛洲坝,无法翻越大坝之后,只能“物竞天择”,通过改变习性,慢慢适应在葛洲坝渔场产卵,只不过愿意产卵的中华鲟逐年减少,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到葛洲坝截流的80年代,骤减到2176尾,2000年仅有363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2013年更是直接检测不到。

而三峡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鲟的生存,截流之后的三峡将水库水位从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显著减少,进而使得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降低,这将使本来就不大的中华鲟宜昌产卵场的面积进一步缩小,使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

正所谓,有失必有得,虽然三峡、葛洲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系统,影响了中华鲟的生存,但也丝毫不影响它们是利国利民的千年超级工程,毕竟两座大坝保护了中下游沿岸数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