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赣鄱大地,城乡处处开窗有景、出门见绿,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江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全球98%的白鹤到鄱阳湖越冬,到“微笑天使”江豚时隔40余年再现赣江扬子洲,无不彰显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昨日(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省林业局发布我省首个林业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公报,由此揭开了我省境内鲜为人知的动植物“家底”。
▲白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江西的省鸟。白鹤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往往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物种。
▲在我省宜春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一群猕猴。看,它们多么可爱啊!
▲江西樟树王
▲百香果
▲梅花鹿
亮家底
全省目前已知1007种野生脊椎动物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江西的森林面积多达1.5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3.1%,位居全国第二;鄱阳湖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还是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优越的森林湿地资源和独特的气候地理,孕育了我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为增进公众对江西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昨日,省林业局发布《江西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这是我省首个林业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公报。
在我省,已知的高等植物有6337种,野生脊椎动物有1007种。其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虎(华南亚种,历史分布)、豹、云豹、中华穿山甲、黑麂、豺、梅花鹿(华南亚种)、白鹤、蓝冠噪鹛、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青头潜鸭、金斑喙凤蝶等。
“我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除鄱阳湖外,赣江南昌城区扬子洲水域已有10余头长江江豚定居,与广大市民朝夕相处,形成人群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罗锋透露,经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批准同意,全国唯一一个部省共建长江江豚保护基地项目已正式落户我省,这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我省在长江江豚保护领域的优势。
重保护
111个监测点严密监测水生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我省珍贵的生态资源,对生态服务具有巨大的功能性价值。
《公报》显示,我省共有重要湿地46处,面积15.7万公顷,其中国际级重要湿地2处、国家级重要湿地2处、省级重要湿地44处,全省湿地保护率达到62%。其中,鄱阳湖湿地被誉为“天然大鱼库”“鸟类天堂”“白鹤王国”,在全球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均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在林木遗传多样性方面,我省从2016年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天然商品林面积达214.4万公顷。截至2021年底,通过审(认)定的主要用材、经济、观赏和木本药材树种的林木良种共计116个。
在水生生物多样性方面,我省今年刚刚建立起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体系,全省7个监测单位已布设111个监测点。罗锋告诉记者,下一步,将根据监测结果,定期发布江西水生生物多样性公报,同时持续强化举措,严厉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持续加大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力度。
晒成绩
多个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增幅较明显
珍稀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种群数量从实施保护前的50余只,增加到250余只;珍稀濒危物种野生梅花鹿(华南亚种)种群数量由实施保护前的不足60头,增加到620余头;在鄱阳湖越冬的珍稀濒危物种白鹤由实施保护前的不足百只,增加到4000余只……《公报》公布的一组组数据,体现着我省自然保护地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系统保护的成效。
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数千个形似小房子的“生物塔”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湿地公园各处,这些“生物塔”由杉木、竹筒、植物等环保材料构成,形成多层、多孔隙的空间,适合各种生物在其中生存。“据我们的观察与统计,如今这里的种群数量每10平方米比原来增加1000到2000只小生物。”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副主任周永拥称,“生物塔”实际上就是将平时所处的平面环境立体化,构成多层、多结构、多单元、多孔隙的空间,营造一种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更好地保护鄱阳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和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赖以生存且为数不多的栖息地之一。《公报》显示,近年来,当地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强化调查监测、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强化了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每年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达70多万只,全球98%以上的白鹤、95%的东方白鹳、70%的白枕鹤、60%的鸿雁在此栖息。目前,鄱阳湖区记录鸟类达463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88种,还有湿地植物140多种。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
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全省日趋完善的就地保护体系和迁地保护的有效补充等。
“在就地保护体系方面,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公报》中提到,至2021年底,全省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547处,其中国家公园1处(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自然保护区190处、风景名胜区45处、森林公园182处、湿地公园109处、地质公园15处、世界遗产5处。自然保护地网络有效保护了我省50%以上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30%以上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
林业产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政府共建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打造全国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示范样板。
近年来,江西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关于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省的竹建材、家具、茶油、松香、松节油、香料香精、天然冰片、茶皂素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截至2021年底,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08万公顷,竹林117.6万公顷,森林药材8.4万公顷,苗木花卉7.4万公顷,全省林下经济总规模达236.9公顷。2021年,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574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我省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129423株古树名木,其中一级保护古树9110株,二级保护古树21687株,三级保护古树97834株,名木792株。建立了全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了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日常管护和管理。组织制定《古树名木抢救复壮技术规范》,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积极推进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开展“江西树王”评选,编制《江西树王》《江西十大古树》《江西古树故事多》等画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迁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我省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水平显著提高,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例如,创建于1934年的庐山植物园拥有迁地保育植物55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80余种,是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之一。
“我们不断完善迁地保护,通过支持建立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子资源库等,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林业资源迁地保护体系。”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表示,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植物园、树木园6处,林木种子资源库24处,包括国家级7处。林木种子资源保存的核心区域达到1233.3公顷,保存各类林木种子资源0.93万份,其中异地保存库、迁地保存库面积达到613公顷,保存了种子资源0.91万份,多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在野生动物救护方面,省、市、县三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均得到较大提升。《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点21个,其中省级1个,市、县(区)20个。近十年来,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点先后救护伤病、受困和执法罚没鸟类等野生动物127种9000余只,其中救护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白头鹤、丹顶鹤、东方白鹳、海南虎斑鳽等共计7种50余只,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灰鹤、小天鹅、普通鵟、东方草鸮、白鹇等共计35种500余只。
此外,我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谋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之道。如,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白鹤保护国际合作;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共同合作的“鄱阳湖白鹤保护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与保护国际基金会合作开展鄱阳湖流域淡水健康及湿地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