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赏析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庞宏捷 2020作曲者是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人称小斯特劳斯,因为他父亲也叫这个名字。为区分起见,称他父亲为老约翰‘斯特劳斯。老约翰幼年生活很艰苦,当过学徒工,十五岁后靠拉小提琴卖艺演出,后来组织了一个小乐队,由开始四人逐渐发展到几年后成为拥有二十八人的著名乐队,不仅在本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等地演出,还到国外旅行演出。小约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从小就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七岁就能作曲。但是老约翰不愿让儿子走自己的这条路,江湖卖艺,毕生奔波,不许儿子学音乐,幸亏做母亲的偷偷地请他的乐队的提琴师来教提琴,教作曲,小约翰的音乐天才才得以得到充分发挥。 十九岁他也组织了一个小乐队,他又拉小提琴又指挥,又兼作曲。当他们第一次在一个第一流的舞蹈场所演奏他自己写的一首圆舞曲时,听众一再要求“再来一遍”,一连演奏了十九遍,一鸣惊人。后来他这个乐队比他父亲的乐队更为有名,到欧洲几个大城市和美洲等地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他本人也因此被命为奥地利宫廷乐队队长。圆舞曲(音译作华尔兹)原是奥地利山区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经过不断加工,发展为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一种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体裁。由于约翰父子等人冲破世俗成见,大胆地将它引进城市,精心写作并精心演出,圆舞曲不仅在奥地利,而且在法国,俄国,英国和美国各地风靡,并且取代了封建时代刻板拘谨的宫廷舞乐而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九世纪欧洲市民音乐生活中的一种新兴体裁。老约翰一生写过280首音乐作品,其中150首是圆舞曲,被称为“圆舞曲之父”,而小约翰479首音乐作品中竟有168首是圆舞曲,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超过了父亲,而被称为“圆舞曲之王”。更可贵的是当1848年革命风暴来临时,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加入了革命者的队列并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自由之歌圆舞曲》《街垒之歌圆舞曲》等富有革命精神的作品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蓝色多瑙河》即是在革命失败后写成的深为人民热爱,家喻户晓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1894维也纳市为他任军队长五十周年举行一星期的庆祝会;1899年,隐患肺癌在维也纳逝世。参加追悼会有十万人,为他举行盛大葬礼。此曲采用诗人卡尔·贝克的一节诗的末句:你多情善良、你温柔美丽、温和柔顺,犹如矿内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性犹在那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旁。多瑙河是剖州中部起源于多瑙镇,流经德、奥、南、罗、保、苏等八国,全长2800公里的欧洲第二大长河,两岸风光秀丽,流传出许多美丽的故事。奥地利这个国家,多次与邻国发生战争,曾三次惨败而被列强瓜分。1866年奥在普奥战争中一败涂地,在普鲁士的压迫下,奥一全国都陷入沉闷压抑的颓丧气氛之中,为了改变维也纳市民的精神状态,让人民振奋精神,有个合唱队的指挥约翰写了一首好歌来鼓舞人心。约翰接受这个建议,并根据他读过的一首诗的启迪,让诗人又写了一首歌词。1867年,写了一首男声合唱《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半年后,他自己改写为管弦乐曲,颇受欢迎,1872年被邀至美国波士顿城演出时乐队共1087人,合唱队有2万人,观众达10万人。这次演出震惊全维也纳、全奥地利、全欧洲,这就是至今天为世界人民的喜爱《蓝色的多瑙河》。
多瑙河的每一滴水里都流淌着音符和浪漫的东西。多瑙河,还总让人想到旖旎的华尔兹的衣香鬓影、维也纳、哈布斯堡的贵族余晖。在当时写作时作者为考虑旋律的优美性,有一次他正在和乐队一起演出,突然想出了一组旋律,没有纸,就把它写在了衬衫的袖子上,回到家后,他的爱人发现衣服上全是音符,莫名其妙。第二天,他就根据袖子上的音符,整理加工成至今使人百听不厌的美妙旋律--《蓝色多瑙河》 。
《蓝色多瑙河》描绘多瑙河两岸的美妙景色:小提琴作为轻微舒缓的背景,仿佛朦胧小雾中的潺潺流水,轻轻荡漾,衬托出悠远而近的圆号主调,辽阔开朗,引人遐想,木管组简短和谐的呼应,应托出远远的回响———序曲、园舞曲①②③④⑤ 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园舞曲: 园译为“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按照舞曲的节奏滑动旋转,动作轻柔优美,又时而欢快活跃,十八世纪末时开始流行于欧洲,后流传到各国作为交谊舞曲。圆舞曲的节奏分为三个段落,构成三段式,包含两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是圆舞曲的基本主调,第二段可以是第一段的过度发展,也可以出现和第一段形成对比的另一个主题,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这种形式的圆舞曲后来发展成一种套曲。有时把几首两段式或三段式的圆舞曲连缀在一起,加上引子到尾声,成为一首大型的圆舞曲。
《蓝色多瑙河》即是这种类型的大型作品。听着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蓝色多瑙河》,悠扬高雅的曲调会把人带入如诗如梦的境地。清澈见底的河水会告诉人们。人生之路弯弯曲曲,就如多瑙河的水一样有时平静,有时湍急。那湛蓝的河水,如画的风光,村民朴实的舞蹈,美丽动人的传说,使人感到犹如投身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经常留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