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洋芋是什么东西(洋芋是什么东西——我们一年四季离不了的菜品)


农村人种夏洋芋,也种秋洋芋。夏洋芋种在平地里,要早种,刨了洋芋,还要种上白菜呢,这一年的菜水才能赶上趟。秋洋芋要晚些,种在山地里,天晾了,就要刨回来,储藏好,那是一年里最主要的菜水呀。

春暖花开,就要种夏洋芋了。提前把年是(去年)种葱蒜白菜的地深翻一遍,凑空再送上两担猪粪。

夏洋芋就是红洋芋,日月小。剜好洋芋籽,就迲[ké,去的意思]种洋芋。大人们在前面打坑,拿粪,我跟在后面点籽,粪和籽到位后,前一个坑掏起的土就撂在后一个坑里,如此反复。

那时候,就觉得好玩,菜园子小,还没玩够就种完了。

顺便在地畔上的种上几拨葫芦,也顺便在洋芋地里洒上菠菜籽。洋芋长起来前,菠菜就吃得差不多了,葫芦也能吃了。这时候要锄草要浇水,顺便也在留出的空地上种些夏豆角,栽些洋柿子辣子,地塄上插几颗葱蒜,菜园子就算摸捋到位了。

再往后,打掐洋柿子,摘洋柿子辣子,摘豆角葫芦,掐葱叶子,就是我的生活,我也乐此不疲。看着洋芋出苗,长高,开花,闻着洋芋蔓子的味道,心里无限欢喜。

偶尔,会揣摸上一两颗洋芋,摘上一把豆角,要吃豆角洋芋调汤面,那新鲜劲就别提了,吃得满头大汗,吃得小肚滚圆,饱声连连。

天旱了,菜园子要浇水,“先蹲后促”,就是洋芋开花前不浇水,要不蔓子疯长,开花后,浇水施肥,促进洋芋蛋蛋成长。

秋洋芋要种山地里,一来是沟地不多,留不出洋芋地,二来是秋连阴雨多,怕涝。

我小,没有去过,大人们常常是谷茬豆茬的地里种洋芋,要种一口袋的洋芋籽,老黄牛犍地,人拿粪点籽,得忙一整天的。

种山地洋芋,要锄三餐草,讲究“头道深,二道浅,三道刮刮脸”,这样,收成才好,也就指望这块地的收获了。

洋芋种子下地,向上长茎长叶,向下长根结洋芋,书上叫地上茎和地下茎,我们叫洋芋蔓子和洋芋疙蛋。

刚露出地面的是单片叶子,很快就抽出柔弱的茎杆,再分出很多小枝,长出羽毛一样的复叶,对生的,复叶上是方块模样的小叶,脉络清晰,毛格挼挼(方言读ruan)。它们一层一层地随着枝干攀升,愈长愈旺,密密匝匝,绿得发黑,宛如泼墨,黑旺旺的,生机无限。

夏天,枝顶开花,小伞样的花朵如套黍穗一样,一大把一大把的,花萼如钟,五裂如线,花瓣如披散的头发,辐射开来成三角形状,白色中透着蓝透着紫,一种奇怪的花色,花落结出绿色的浆果,像皮球一样圆润光滑,绿中渗透着紫光,渐渐变成了黑红,里面的籽像羊腰子,黄色,当然,洋芋不靠它来繁殖。

地下块茎就叫洋芋,圆圆的,当然并不规则。夏洋芋红皮白瓤,秋洋芋黄皮白瓤。浑身有芽眼,大小不一,远近有别。

刨洋芋要有眼力也要有心眼,一镢头下去,弄不好,就把洋芋一砍两半了,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洋芋在土里,看不见,只能约摸。

那一家也得有几百斤上千斤的洋芋,才够一年的消耗量。我们是值得庆幸的,我们这地方的人,就是靠洋芋来养育的。

其实,洋芋是个土名,它本名叫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康熙年间就有了定论。

大江南北,叫法不同。东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称洋芋,江南称洋番芋。

洋芋的学问也不少。它在睡觉中间就变成了种子,它自己养育自己,生根发芽出苗,它也依赖阳光水份和粪土生长,它开花以后,蔓子就停止生长,洋芋疙蛋迅速膨大,积累养分直到成熟。

马铃薯的花朵美丽,最早是外国人家的装饰品。现在,那里有大片的洋芋花,就是靓丽的风景。

那些年,春天熬葫芦,夏天熬豆角,冬天熬酸菜,必须搭配洋芋,那样熬出来的菜才不寡淡。说起来洋芋是配菜,不变的是洋芋,变换的是葫芦豆角白菜,其实呀,洋芋才是一年四季离不了的菜品,没有洋芋,就做不了饭,也吃不下饭。

洋芋擦擦

当然,我们也精吃洋芋,蒸洋芋擦擦,蒸洋芋馍馍,不仅是家常便饭,也是小饭馆的主营品种。难怪有人要要把洋芋归到粮食的范畴。

洋芋馍馍

洋芋之所以受大家欢迎,第一是耐储存,从秋底到春末夏初,放在洋芋窖里,随吃随取,只要注意保暖防止长芽就好了。第二它还可以粗加工,澄芡面,做粉条,既方便了保存,又成为全新的配菜,爆炒肉丝少不了芡面,猪肉炖粉条离不开粉条。

多少年了,我不再走进过洋芋地,但常去农贸市场或生活超市,挑剔新洋芋太硬旧洋芋太绵,但有经验的生意人说得头头是道,旧洋芋蒸洋芋擦擦好,更加软糯绵和,新洋芋炒洋芋丝好,更加清脆爽口,我便无二话,有了恰当的选择,并且深信不疑。

常常记起山里烧洋芋吃得满嘴黢黑,时时想起逢年过节猪肉炖粉条吃得满头大汗,现在吃火锅煮宽粉条越吃越有味道,似乎是回味岁月的悠长,又似乎在绵延不老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