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公旧序云:“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萧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苏东坡与朋友春日出游,醉酒归途中恰逢骤雨,即景而作。最前面部分是小序,介绍写作此词的直接原因:三月三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只能冒雨前行。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一会儿天放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这首词苏东坡以自然界的风雨为喻,表达自己对待坎坷人生的旷达胸襟和超脱态度。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坎坷,就如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我们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外出遇到狂风骤雨,无法避雨,不必慌张沮丧,何不继续潇洒前行。人生路上会遭逢各种不顺,我们也应该如此超脫对待。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东坡一生的真实写照。
⒈.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一共被贬谪过三次。特别是在“乌台诗案”中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几乎丢了性命。
⒉苏轼在婚姻生活中三次遭遇丧妻之痛。第一任妻子王弗和第二任妻子王闰之都温柔贤淑。苏东坡与结发妻子王弗极其恩爱,但王弗二十七岁就病死,苏轼悲痛万分。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第三年嫁给苏轼。他们一起同甘共苦了二十五年,王闰之先于苏轼去世,苏轼痛断肝肠。苏轼有一位侍妾王朝云,在困顿时一直陪伴他左右,也是他的红颜知己,不幸也先于苏轼病逝。
苏轼一生,生活中屡遭打击,仕途上更是充满了腥风血雨。该如何面对?自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畏风雨、宠辱不惊、处之泰然,也透露出一种历尽沧桑之后的归隐之心。
苏轼在文化思想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遵照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遭贬官之后,他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贬谪地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生活,并乐在其中。
下雨避不了雨的时候,大家都盼望雨过天晴。苏东坡不同,他想的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情也不需要有了。不执着风雨,心情便总是晴朗。
苏轼是个大才子,他有一位好朋友佛印禅师,是禅宗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也喜欢开玩笑。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像一滩牛粪。”
苏轼回家就在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了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明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禅师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禅师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心中有佛,眼中都是佛。那么,心是晴天,眼里也都是晴天,风雨也可看成晴天。归去,归去何处?回归初心,我们的初心本就澄净如晴空,没有风雨,无悲亦无喜,这就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这首词充满了禅意哲理。我们应以超脱的心态,无视风雨,不执着烦恼挫折,回归初心,豁达对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