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所哀之郢是哪里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屈原在楚倾襄王时被二次流放。
由于楚王不听劝阻,至于楚境在遭涂炭,民不聊生,百姓在逃难时亲人之间也失散了。
公元前某年春二月的一天早上,屈原出了鄢都(今宜城郑集)东门,在汉江边上船顺流而下。
注:为什么不是纪南城(今荆州)?
争议之夏水
汉江古称夏水。
荆州有夏水,古长江济汉的一条重要水道。
又水经注注解为长江套河,长江过今荆州有豫章口,夏水通由豫章口,在由华容县西流出入长江。
如果楚怀王,倾襄王时郢都在江陵。
屈原到洞庭湖,应该走长江顺流而下。
假如屈原由纪南城东出是长湖,沿荆沙河入长江。中间会路过一个叫夏首的地方。假如这个夏首不是今武汉。
会是哪里呢?
如果走“古长江济汉”的“夏水”,屈原舍近求远?为了什么?是长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不适合行船么?
而过武汉,逆流而上也是屈原迷惑行为之一?
如果走荆州夏水二,那同问夏首在哪里呢?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杨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故乡:
释义 | 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
屈原感叹,离开郢都,走出国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还能回到故乡,再能为国出力了,沿夏水(汉江)荡舟而下,开始了流亡生活。
这也说的很清楚,屈原从小长大的郢都,最后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夏首,汉江流入长江的出口,也称夏口,在今武汉。
这是屈原从汉江顺流走夏口,在沿长江逆流而上。
西浮是因为,长江段今汉南区的新滩镇一带的新沟村到群力村,这一段河流。
今东荆河也在这里进入长江。
这让屈原不由触景生情,往西顾盼,希望能看到郢都的龙门。
如果武汉汉口为夏首,屈原到了夏首在回到洞庭湖多此一举。
度娘上有学者认为,沙市为夏首。
屈原沿长江而下或者走长江套河“夏水”(见水经注),到洞庭湖没有长江水向西流的河段(地图上找遍可能的故道也不见有)。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屈原黯然神伤,不知所错。
让船随波逐流,思乡之情越发浓郁。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凌阳是哪里?最具古老传统的是安徽。
(个人认为是寿阳)
屈原心血来潮,忽然间想顺江漂流到安徽(寿阳)去?
都马上要到洞庭了,何处何从,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
一路所闻(指楚王迁都寿阳),很多心结没有打开,一时间不能释怀,想要解开心中谜团,最好去看一看。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于是,让船顺流,从洞庭湖回到长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离开祖居之地,放下一切来到这里。不经意间灵魂脱壳,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乐此不疲。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故都?该是白起拔郢后?屈原称郢都为故都,可想而知。
思绪沿着夏水西上,离开故都也很久了(可能是再过夏口时,屈原背对着夏水不敢看,忍不住的去想。离故乡越来越远)
这是说,屈原从洞庭湖下来,再次来到武汉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站在(淮河)大堤上放眼望去,这里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能看到故乡的影子。心里稍微平衡一些。
当陵阳(寿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以前不知道郢都城已成废墟,两个东门前,如今已草木萋萋了吧
为什么说是寿阳呢?因为楚国迁都寿阳。今安 徽的考“凌阳”有什么能吸引到屈原眼球的? 只能让爱国诗人无法释怀的,就是他的国。
而且让他南渡要去看的“凌阳”,只有淮河及 在淮河南的寿阳。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不知不觉离开家很久了,唯一的是忧心忡忡,从没间断过。
回家的路越来越远,长江与夏水虽然还是那样,对我来说也变得遥不可及。
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已经九年了,不知道家乡的音信。郁闷于心,难以释怀。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这一段与主题无关,摘文承上,悟者可度娘。
大致就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乱曰: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这段描写了屈原强烈的思乡之情。
总结:郢都江陵的话,屈原迷惑之
行为1:屈原走长江的夏首是哪里?
或者长江分流夏水,襄阳称套河
武汉?顺流而下,在逆流而上到洞庭湖?
沙市?怎么解释“西浮”呢?
行为2:走“古长江济汉”的古夏水?
屈原舍近求远?意以何为。
走武汉,逆流而上到洞庭湖?大费周章?
这条古夏水,怎么解释水入汉江分流支流后的命名问题(今东荆河?)?是不是唯一一条与逆流河段共名的河流呢?屈原怎么不顺势而为?从这条河顺流进入长江呢?要由“夏水”“下游”的仙桃,逆水进入汉江呢?
如果是今宜城郑集的鄢郢,以上均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