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曹操大家就会脱口而出“一代枭雄”。
《三国演义》中经常称曹操为枭雄,人们便误认为这表示曹操是一个奸诈的反派。其实“枭雄”的意思并不是“狡诈不可信任的人”,而是指“难以被制服的英雄”。
“枭”是一种凶猛的鸟,引申为勇猛、难制服。所谓枭雄本来是指骁悍雄杰之人,后来也用来形容强横而有野心之人。
最初,“英雄”和“枭雄”的含义是差不多。就因为大家都称曹操为枭雄仿佛曹操就是枭雄的化身,把枭雄的本意都改了,可见名人的舆论效应很大。
古人认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实际上乱世所出的枭雄更多。往往得天下的也是枭雄,因为枭雄不单有野心,还很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名垂千古的是英雄。
一代枭雄曹操一辈子的耻辱——割须弃袍
《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写马超为报仇,起兵 10 万反抗曹操,一路上打得曹军落花流水,最后连长安也被马超占了去。曹操听说丢了长安,非常着急,就派曹洪、徐晃去守潼关。马超到潼关后,每天在城门外大骂曹洪。
曹洪脾气急躁,屡次想要出兵对战,都被徐晃劝阻了下来。到了第九天,马超故意叫士兵装出一副散漫的样子,躺在地上睡觉。曹洪以为这是打败马超的好机会,于是开门出战,结果被马超的伏兵打得落荒而逃,丢了潼关。
曹操只好亲自出马,但还是被马超打得大败。曹操赶紧逃命,西凉兵像潮水一样涌来,只听得他们大叫着:“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赶紧脱下红袍;却又听见他们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 曹操赶紧拿出佩刀割掉了胡子;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只好扯起衣服遮住下巴,这样才得以逃走。
后来,有人写诗说:“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皇脱锦袍。
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这一仗,曹操不仅输了,而且还输得很没有面子。为了逃命,曹操竟割须弃袍、贪生怕死,怪不得会被人们嘲笑。后来,人们就用“割须弃袍”来形容战败后落魄的样子。
虽然“割须弃袍”是曹操的一大糗事,但是也有不少人称赞曹操的机警。在敌众我寡的战场上曹操果断的决定撤退,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而不是逞一时的莽夫之勇。
所以曹操的撤退并非懦弱的表现,也不是英雄末路只有采取权宜之计,才能有重振雄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