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身份证作为证明个人身份的重要凭证,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身份证,在当代社会简直寸步难行。
既然身份证这么重要,很多人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古人有没有身份证呢?他们如何证明自己是自己?
事实上,古人也是有身份证的,但一般是官员和一些身份特殊的人才有。
但秦国比较特殊,全民都有身份证。商鞅变法时,为了控制民众,发明了“照身帖”,就是把每个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刻在竹板上。
我们如今住宾馆时都需要用身份证登记身份信息,而秦国人外出和住宿时也必须随身携带照身帖,否则就过不了关口,也住不了旅店。如果旅店主人留宿没有照身帖的人,就要和无帖之人一同被斩。
让人感到讽刺和戏剧性的是,商鞅发明了照身帖,最后却因此逃跑失败,丢了性命。
商鞅之后的历代王朝,一般的平民百姓并不需要身份凭证,而只有官员才有“身份证”。因为古时候的民众活动范围一般都很小,根本用不着身份凭证,只需要登记户籍信息就可以了。而官员身份较为特殊,在行使权力时要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隋唐时期,官员的身份凭证是鱼符。所谓鱼符,就是鱼状的符契,分为左右两半,使用方法与虎符类似。上面刻着官员的姓名、部门和品级。官位品阶不同,鱼符的制作材料也不同,亲王及三品以上的为金,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为银,六品及以下的则为铜。
因为和李谐音,唐朝时的鱼符是鲤鱼形的。武则天称帝后,为防止人们想到李唐,便将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改为龟形。因为在古代星宿中,龟代表玄武,而武则天又正好姓武。就这样,鱼符变成了龟符,进而延伸出了“金龟婿”的说法。
宋代不再使用鱼符,取而代之的是腰牌。明朝时的腰牌也叫牙牌。牙牌的制作材料不再局限于金属,还有象牙、兽骨、木材等。据《明史》记载,明朝的牙牌分为勋、亲、文、武、乐五种,分别对应公侯伯、驸马都尉、文官、武官、教坊司。
和前朝不同的是,明朝不仅官员持有牙牌,大户人家的家眷仆从也携带腰牌以表明身份。凡是出入内府宫廷,皆需佩戴牙牌。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就记载了这一现象:“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
清朝时,为了防止腰牌被别人冒用,除了要有姓名和官位等基本信息,还要写上持有人的面部特征。
除了官员,古代还有一些供特殊职业人员使用的身份凭证,比如和尚的度牒。就连娼妓也有证明自己正规娼妓身份的凭证。商人行商或举人赶考时也要使用“路引”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