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世说新语》中的经典故事,有你从来没听过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的经典故事,我敢保证,有你从来没听过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这本书以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本书主要记录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今天就来看看从中截取的几个人物的故事,看看他们的人物性格。

1、【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解析】这就是成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出处。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表现了孔融的聪慧机智。

2、【原文】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译文】刘伶经常不加节制地喝酒,任性放纵,有时在家里赤身露体,有人看见了就责备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我的房子,把屋子当做我的衣裤,诸位为什么跑进我裤子里来!"

【解析】这是成语曝裈当屋的出处,竹林七贤里边,刘伶就是其中的矮矬穷,身高不到一米五,长得又丑,颜值是七人中最低的,社会地位也是七人中最低的。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这厮是裸奔的始祖。

3、【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解析】这也就是说,说话要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4、【原文】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闲,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译文】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马上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个州的长官,就认为我把平素的生活习惯抛弃了,现在我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解析】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做人都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忘了根本。

5、【原文】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翻译】桓温移镇南州,他规划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对东亭侯王珣说:"丞相当初筹划修筑建康城的街道时,没有现成图样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弯弯曲曲,和这里相比就显得差些。"王珣说:"这正是丞相规划得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狭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畅通无阻,就会一眼看到底;特意拐弯抹角,就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

【解析】一个人是什么样,他做的事情就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做的事情,跟他的个人性格和处事风格有关。

6、【原文】殷仲堪当之荆州,王东亭问曰:"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华夏,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之任,未为不仁。"

【译文】殷仲堪正要到荆州去就任刺史之职,东亭侯王珣问他:"德行完备称为德,不害人叫做仁。现在你要去治理中部地区,处在有生杀大权的职位上,这和你原来的操守恐怕违背了吧?殷仲堪回答说:"帝舜时的法官皋陶制订了刑法,不算不贤德;孔子担任了司寇的职责,也不算不仁爱。"

【解析】一个人贤不贤德,不能看他掌握的权利和所在的位置,而是要看他做的事情。

7、【原文】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译文】钟会撰著《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解析】这种行为实在是很另类,怕当面给人家人家不看,从墙外扔进去,人家就看了吗?就算看了,也得说没看,你又不知道我看没看。

8、【原文】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译文】魏朝封晋文王司马昭为晋公,准备好了加九锡的礼物,司马昭坚决推辞,不肯受命。朝中文武官员将要前往司马昭府第恭请接受,这时司空郑冲赶紧派人到阮籍那里求写劝进文。阮籍当时在袁孝尼家,隔宿酒醉未醒,被人扶起来,在木札上打草稿,写完,无所改动,就抄好交给了来人。当时人们称他为神笔。

【解析】这里意在突出阮籍的文笔较好。这里牵扯到一个执行力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干什么事情执行力强的前提是,你得知道怎么干,如果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执行力是不会强的。这就是经验的积累。

9、【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儿出去游玩,看见路边的李树挂了很多果,压弯了树枝,小孩儿们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李子来一尝,果真是苦的。

【解析】这就是见多识广,见微知著的意思。这也是来自经验的积累,所以说,一个人从小就见过大世面,对个人成长非常有用。

10、【原文】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译文】桓温埋伏好甲士,设宴遍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去的结果。"两人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楚。他到台阶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朗诵起"浩浩洪流"的诗篇。桓温害怕他那种旷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原先王坦之和谢安名望相等,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

【解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大大方方,坦坦荡荡的,越是唯唯诺诺,就越会受人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