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齐武帝晚年为何要立昭业为嗣,从一个侧面看南朝低级士族儒化进程

“刚彊直理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从萧赜的谥号,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一般谥号能称武的,都是诸如汉武帝此流。他与友邦交好,平定叛乱,宵衣旰食大有一副明君之样。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最纷乱之时。

各个政权林立,当时成为一个皇帝就像现在做老板那样简单。“金刀利刃齐刈之”,萧道成篡夺刘淮之位,建立了南齐。而后又将皇位传给了长子也就是“武皇帝”。他英明果敢,沿袭了父辈之风。《南齐书·武帝纪》“上刚毅有断,为治总大体,以富国为先。”

一、治大国如烹小鲜

历代帝王在朝政方面,都希望达到一个政治平衡,让臣下相互制约,齐头并进。当时南齐的高门贵族势力太盛,以王融为首的门阀集团想要立子良为储君。在太子死后,武帝做出了一个同朱元璋相同的行为—立太孙。当时朱标死后,洪武帝直接立太孙朱允炆为储君,结果发生了靖难之变。而南齐,之所以立太孙与当时高级氏族的过于强硬密不可分。

1.名相之后,却本布衣

南齐的建立者,萧道成。其祖上是帮助汉高祖建立政权的名相—萧何。到他们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跟随“衣冠南渡”来到了江南,而后凭借着军功一步步的从员外郎到巴陵王再到左仆射最后自己执政掌权。出身相对低微的萧家,对于世家大族往往是不屑一顾。

《南齐书》称赞萧道成“博社著文,擅工隶;每多引经据典”。因为他早年间曾跟随雷次宗在杭州学习过儒家经典诸如《礼记》《春秋》《大学》等,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所以在起上位之后开始不断的“儒化”。成语“一语成谶”就和萧道成有关。

虽然他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但一生中南征北战造成了他的儿子们大多不注重学习。想要像父亲一样,凭借军功闻名于世。齐武帝就是很好的例子,《南齐书》“寡人不精学问,无有文采却借军功立身”。就是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但是他的儿孙一辈,多出生在南齐建立以后。所以,他们大都是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之上。就像现在,如果没有文化的父辈一旦崛起那么必定会想尽办法使儿孙获得更好的教育。使得后辈能够博学多识,传其衣钵。这就是“儒化”的进程。

在武帝的众多儿子中,当属长子萧懋造诣最高。《南齐书》“太子懋,三岁诵文,五岁作诗;七岁乃通晓大义”。而次子萧子良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如此他还广交门客。《南齐书》“子良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2.政治平衡之术

对于权力争斗,平衡二字尤为关键。皇帝绝不可能希望一家独大,我国历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萧懋作为大皇子,已然稳居储君之位。但萧道成曾经说过“吾立为国君,偏有刘宋骨肉相残之嫌”。因为刘宋兄弟内斗严重,才给了外人以可乘之机。

所以武帝,对于亲子关系方面非常重视。虽然次子没有继位之权,但却默许他可以“结党营私”许多高层子弟或者世家大族后人都拜在他的门下,比如梁武帝萧衍、王曾达的侄子王融、孝徽凯的孙辈萧琛、刘元济的儿子刘恽,谢晋的儿子谢眺和王亚的孙子王释儒。

这些人往往都与高层政治密不可分,尤其是王融他是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中书侍郎兼宁朔将军。此人是绝顶的世家,高祖为东晋的门阀世家首领王导。父亲也担任过庐陵外使,他本人“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

皇子私自结交大臣或者豢养门生是为大忌,而之所以能够得到武帝的默许是因为首先,他希望让每位皇子都有自己的势力。以免重蹈刘宋灭亡的覆辙。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压制太子。如果太子在朝中,势头太盛则又可能威胁自己的统治。

二、祖死孙继,蕴含利弊

《资治通鉴》“上尝过太子东田,见其壮丽,大怒,收监作主帅;太子皆藏之,由是大被诮责”。 历史上最著名的太孙继位,莫过于明初太子朱标死后其子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立孙子,是因为太过于爱自己的大儿子。而且朱标是马皇后所生,他死后马皇后的孙子继位名正言顺。那么齐武帝又是为了什么呢?他也是爱屋及乌吗?显然不是,如果是的话就不会默许次子继续做大。

1. 子良势力过大

萧赜五十三岁的时候,太子萧长懋猝然离世。接班人的问题,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他却并没有当即决定立长(次子)还是立幼(孙子)。对于此事,萧子良的确存在着极大的优势。当时朝中大臣有大半受过其恩惠,并且正值中年,有干劲也比年轻萧昭业稳重、成熟。

但是首先萧子良是他的臣子,再是他的儿子。哪个老板愿意自己员工的气势能够盖过自己,甚至随时架空自己呢?所以当时病重身处弥留之际的齐武帝,正是考虑到这点,才对萧子良多加防范。

而且萧子良旗下的王融,自己是琅琊王氏的嫡系。在两晋时期,王谢两家长期执掌政权。在各朝中都有着深厚的实力,无数人受过他们的恩惠。王融曾多次试图阻止立萧昭业为帝,全力支持萧子良。

及太孙来,王融戎服绛衫,于中书省阁口断东宫仗不得进”。王融为了帮助萧子良继位,还曾经派人将萧昭业挡在门前,不让其入宫。这些事情,齐武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华外腹黑萧昭业

昭业情辩慧,美容止,善应对,哀乐过人;世祖由是爱之。”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于萧昭业的评价,其人仪表堂堂而且彬彬有礼。颇得齐武帝萧赜的喜爱,传位于他也是经历过长足考虑的。

首先这是太子萧长懋的嫡子,可以完整的继承其父的官僚体系。而且也并不会出现太多人阻挠。而且萧昭业年龄尚小,在朝廷中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势力集团。所以也不会对他这个病重的爷爷有不轨之心。

而且萧赜在萧道成晚年时期,早就将自己父亲的权力架空。所以,他投鼠忌器,非常害怕自己也像父亲那样被儿子夺权。但萧昭业欺骗性极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祸端频生的心。《资治通鉴》“常令女巫杨氏祷祀,速求天位。及太子卒,谓由杨氏之力,倍加敬倍。”他曾经请巫师,咒自己的父亲早日亡故,以求自己早登大位。

他本人的结局也非常凄惨,继位之后便与庶母通奸。而且生活非常奢靡,手段也很残忍。杀死了世家大族的王融,处死了想与自己挣位是叔叔萧子良。最后,却被辅佐自己上位的萧鸾所杀。仅仅做了一年的皇帝,就死无葬身之处。

三、缘何直接立太孙?

南北朝的历史,就是一部血肉相残史。南北齐、刘宋、陈国、北周相煎太急的现象屡屡发生。不想放权的齐武帝,将皇位传于初出茅庐的长孙不想却终究亲手毁掉了自己励精图治打拼下的基业。

1. 皇权自平民而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晋的王家,可谓是真正的世家大族。自平民经历过两晋动乱而上位的萧家,对于这种门阀大家可谓是有种刻在骨髓中的自卑。当自己占据了巅峰之后,对于此前不可一世的人自然是要多加贬低,以显己能。

王融正好又投在了萧子良的门下,原本处在底层的人上位后必然会走向“士族化”道路。这种寒门士族,自然是对王家嗤之以鼻。所以,自然不会传位于受世家门阀辅佐的萧子良为帝。

2. 最是无情帝王家

君王是最不喜欢大权旁落的,如果一旦指定次子萧子良为储君那么势必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即使南齐武帝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也不愿权力被子辈夺去。就像历史上的齐桓公,虽成就一代霸业,但却不得善终。

所以萧赜在一番权衡过后,最终决定传位于自己人畜无害的孙子萧昭业。虽然他年轻,虽然他势力不行且缺乏经验。但这正是武帝所看重的地方,如果萧昭业也有一帮门客,势必会对自己造成打击。

就算他现在势单力孤,但当上储君之后可以继续发展自己父亲留下来的脉络。并不影响统治。在天家,权力至上,缺乏亲情。多少亲兄弟,亲父子都为了皇权之争而打的不可开交,头破血流。

3.误判局势的发展

五年中一委宰相,汝勿措意;五年外勿复委人。若自作无成,无所多恨。”齐武帝对于自己的孙子,非常放心。并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亲自为他设定了帝王之术。让萧鸾和萧子良相互牵制、羁绊。

南齐武帝从未想到自己在当年就会匆匆离世,而且他也太过于信任长孙的能力。认为自己的计划再加上萧昭业的能力,必定能够做到长治久安。显然,萧昭业让自己的爷爷失望了。

但上位之后的萧昭业急功近利,完全忘记了爷爷的嘱托。他有意无意的打压自己的叔叔和他带领的世家集团。致使萧鸾做到了一家独大,最后被自己信任的萧鸾手下萧谌、萧坦之所杀。

结语:

南齐武帝之所以立尊不立贤,首先是他内心的自卑。再有,就是一个帝王最后的尊严。他不想让父子相争的局面,在自己身上再次显现。但毫无疑问,他是自私的。如果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应该选择手下贤臣众多的次子。而不是乳臭未干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