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两次我们讲到,蒙古帝国从1217年至1258年,前后近半个世纪的的三次西征,使其版图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后,蒙古帝国在实际上开始分解。除了统辖中原的元廷外,另有四个蒙古政权,分别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1225年,成吉思汗将已征服的土地分成三个“兀鲁思”(专指蒙古各汗、王的封地),分给三个儿子,令他们分帐建国。长子术赤领有已被征服的花剌子模和康里国故地。他死后,封地由其次子拔都继承。1242年,以拔都为统帅的长子西征结束,拔都率军回撤。途中,他听闻窝阔台之妃想要扶立长子贵由为大汗。虽同为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的才干、名望、功绩都胜过贵由,加上二人素来不和,于是自己称病不参加忽里台大会。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他率部移驻萨莱(今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市一带),并将西征中所占土地划归己有,建立了钦察汗国。因拔都的帐殿顶为金色,故又称金帐汗国。与之相比,受成吉思汗所封,据西辽和畏兀儿(高昌回鹘)故地的察合台汗国,以及地处原乃蛮部故地的窝阔台汗国,都要相形见绌。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这种格局不久发生了改变。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选择支持后者。刚结束第三次西征,甫返抵波斯的旭烈兀,则支持前者。忽必烈投桃报李,册封弟弟旭烈兀为伊儿汗,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波斯国土划归其统治,是为伊儿汗国。此后的四年中,蒙古帝国虽明面上只有二人争位,但私底下两大派系摩擦不断。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比如,当初旭烈兀留在叙利亚的军队被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攻击,大将怯的不花战死。旭烈兀很想复仇,奈何钦察汗国同马穆鲁克王朝结盟,限制伊儿汗国。甚至在1262年,钦察汗国为夺得阿塞拜疆地区,突然进攻伊儿汗国。是役历时近两年,虽以钦察汗国战败高中,但也为这俩蒙古汗国日后的冲突埋下祸根。至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投降。经历了互相“欧拉欧拉”、“木大木大”之后,黄金家族分裂的大橘已定。四大汗国开始各自为政。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若大家能相安无事,倒也不负恩泽。可惜战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因为当年成吉思汗曾说:“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比其他人优先继承。”是以自汗位转入拖雷一脉后,窝阔台后裔始终不服不忿。深谙内情的忽必烈遂派察合台的后裔八剌返回汗国争位,以期使之内乱,自己好集中精力攻灭南宋。可谁曾想,八剌这一回家,竟然很快与窝阔台之孙海都和好。1268年,他俩和钦察汗国在塔拉斯河会盟,公开指责忽必烈已被汉化,宣称要对其用兵,以恢复游牧本性。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所以忽必烈先是集合兵力,在别失八里(位于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击败海都。至元十二年(1274年),又遣大军西征。途中,一位名叫脱脱木儿的将领因给养分配不公而叛逃。主帅派蒙哥之子失烈吉前去征讨。可谁又曾想,失烈吉被脱脱木儿一阵忽悠,竟也反叛,甚至抓了主帅,交予海都。双方合作,出兵漠北,“寇抄诸部,掠祖宗所御大帐以去。”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海都又趁着元军主力外出,发兵进攻哈拉和林。但等忽必烈率军返回,他就又溜之大吉。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可见,他所谓的“恢复游牧本性”,变成了纯粹形式上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但没有通过这种战术获得任何实质上的成果,更没有借此机会积攒与元军正面硬刚的实力。等忽必烈驾崩后数年,海都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制霸天下。他集结全部力量,再次发兵攻元。可结果呢?他被元成宗的侄子海山打得屁滚尿流,自己身负重伤,在回师途中去世。他这一死,窝阔台汗国内部就业开始为夺取汗位,相互撕杀,四分五裂。1309年,海都之子察八儿携属下部落归顺元朝,窝阔台汗国灭亡。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若说上述纷乱是蒙古内部的问题,其他汗国的末路,就更复杂些了。被蒙古用军事征服的地区,本就民族繁多,宗教问题突出。加上蒙古人一直不擅长解决继承权问题,所以这些矛盾集合在一起,就导致内乱迭起。1321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1362年,西察合台汗国的地方实力派埃米尔·帖木儿起兵反对蒙古上层贵族,并逐步掌握汗国大权,甚至扶植傀儡大汗。三年后,他平定了国内纷乱,遂杀死傀儡,自己称帝建国,史称帖木儿帝国。与察合台汗国类似,伊尔汗国也于1335年分裂成四个独立政权。至14世纪末,它们又都相继被帖木儿帝国吞并。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14世纪末,金帐汗国也逐渐走向衰败。原来通过军事征服的花剌子模、克里木、保加尔等,逐渐分裂出去。加上帖木儿帝国扩张期间频频袭击,至15世纪,终于走上了分崩离析的老路。它先后分裂出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等政权。1502年,连最后残存的土地,也被克里米亚汗国吞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个半世纪之后,这些汗国又都被纳入沙皇俄国版图。
图片为御史房原创
蒙古通过强势征服,获取了空前庞大的疆域。在马背上打天下,却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四大汗国统治期间,没能在制度、民族、经济、文化上,形塑长期有效的共同体。这种动荡的物质基础,最终使上层建筑走向其难逃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