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农村十大传统风俗,传统习俗习惯有哪些?

在社会主义社会,传统风俗有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之分,好的习俗能引导人健康向上,在与城市相比更加保守的农村,有着更完善的传统风俗的继承。本文就此盘点了十大农村风俗习惯,其中有戴长命锁、舞龙舞狮、年画、杀年猪、窗花、百家衣、跳竹竿、泼水节等,一起来了解下这些农村民俗习惯!

长命锁

给孩子戴长命锁是农村老风俗之一。长命锁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流行于全国,象征着保平安、长命百岁。长命锁的形状与古锁相似,正面刻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长发其祥、后生可畏”等文字,反面则有“富贵牡丹、麒麟、龙、虎、吉祥八宝、祥云瑞兽、莲花蝙蝠”等图案。很多儿童从出生不久就挂上这种饰品,也有在新生儿满百日或者周岁的仪式中挂长命锁,一直挂到成年。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农村传统习俗。龙是古老的图腾,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不仅代表吉祥,还是尊贵、勇猛、权力的象征。舞狮则分为北狮、南狮,不管是哪一种,都象征着祥瑞,每逢喜庆日子就会表演。舞龙舞狮不仅是民俗,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技艺。

年画

年画是中国农村传统风俗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年画始于清光绪年间,已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在春节时张贴,不仅能作为装饰,更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主要类别如娃娃美人、故事传说、世俗生活、戏曲故事等。

杀年猪

杀年猪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亦是最重要的农村传统习俗之一。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唯独过年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

窗花

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农村风俗习惯,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具有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在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但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窗花能烘托节日气氛,象征喜庆,其样式自由,题材也能多样,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制作完成。

百家衣

百家衣是一种特别的民俗讲究,在农村有一定的广泛性,不管认识与否,人们都会慷慨相助。百家衣是一种婴儿服,由上百个家庭贡献的布料做成。缝百家衣的讲究有很多,如布纹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待孩子满月后再将口子缝住。穿百家衣,就是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托大家的福,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跳竹竿

跳竹竿是黎族农村民俗习惯,是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跳竹竿时,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男女青年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同时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

泼水节

傣族的泼水节最著名,这不仅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风俗,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会采一些鲜花和树叶,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

献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人民和藏族人民的一种礼节。哈达是一种传统丝织品,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向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离别时在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心仍在此。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内蒙古农村牧区最盛大的农村传统风俗,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达慕大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为期5天,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那达慕”是蒙语,亦称“那雅尔(Nair)”,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