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青铜器是文明的标志之一,而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出土于甘肃

甘肃地处中原与西域之间,是东西联系的大通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借鉴。考古发现表明,在人类的历史上,青铜器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判断人类社会是否步入文明的几大标志之一。

到目前为止,甘肃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此刀由两块范浇筑而成,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刃部经轻微冷锻或戗磨,以增加锋利度。经检验,青铜刀中含锡,含锡量大约在6-10%之间。研究者认为,林家含锡青铜刀的出现,可能与当地矿产资源的条件有关,其对于探索中国铜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马家窑文化青铜刀·四库全叔拍摄

继马家窑文化拉开河陇青铜文化发展的大幕,中原文化向西辐射与周边游牧民族文化想接触、交融,形成了以齐家文化、辛店文化为主的隆右青铜文化。齐家文化的冶铜技术已经达到一定高度,铸造铸件取代锻造成为主流。不仅能铸造单耳、双耳竖銎铜斧、带钮铜镜、人首铜匕等,还铸造铜项饰、臂钏等装饰性铜器,拓展了铜器的应用领域。

齐家文化月牙形青铜饰·四库全叔拍摄

甘肃广河出土齐家文化遗址的青铜镜,时代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左右。此镜的镜背素面无纹饰,中央附桥形钮,形制古朴,经分析为铜锡合金,内含少量锌和银,是我国目前所发现最早的青铜镜之一。

齐家文化青铜镜·四库全叔拍

甘肃省康乐县苏集乡塔关村征集到一把齐家文化的环首青铜短刀,其刀体扁平,环首、直柄、拱背,刀刃前部微弧,主要用来切割肉类,还兼有匕的功能。环首可穿系,以供随身佩带。此铜刀形制轻巧,轮廓优美,被认为是齐家文化冶铜技术的代表作之一。与马家窑文化青铜刀相比,齐家文化先民的冶铜技艺在造型和工艺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

齐家文化青铜刀·四库全叔拍

与齐家文化相较,辛店文化冶铜业有较大发展,不过,其遗址并无大型青铜器出土,多是小件,如刀、锥、矛、匕、凿、铃、铜扣等。

辛店文化青铜璧·四库全叔摄影

1972年甘肃广河县征集到一柄辛店文化青铜铜匕,铜匕的柄端呈圆形,铸有一人面像,匕身扁平,背有条形钮,可能用于穿系佩戴。研究者认为,此类匕当为食器,用于切割、挹取食物,兼有饭勺的作用。此人面柄首铜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所见中国最早的青铜人面雕像,其形制与北方草原文化动物首形青铜短剑相类。

辛店文化青铜匕·四库全叔摄影

除了以中原文化为基调形成的隆右青铜文化外,欧亚草原文化东传,在河西走廊与当地土著文化接触碰撞,互动融合,形成了以四坝文化、沙井文化为主的河西地方性青铜文化。四坝文化冶铜业比齐家文化时期更加稳定成熟,除使用单范浇铸外,还出现合范、分铸技术;除锡青铜外,还出现砷铜、锡铅青铜等合金铜器。

四坝文化青铜钺·四库全叔 拍摄

这柄四坝文化青铜空首斧,1976年出土于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青铜斧为套管形状。四坝文化所见这类空首斧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中较为常见。这说明四坝文化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之间关系密切。除了空首斧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在中国境内分布也十分广泛。

四坝文化青铜空首斧·四库全叔 拍摄

沙井文化是甘肃最晚的一支青铜文化,研究表明,沙井文化的主人可能是月氏人。出土铜器多为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如带扣、铜环、联珠状铜牌饰、动物纹铜牌饰等,尤以仿生动物、动物纹为特征的各种小件青铜饰品最具特色,也有一定数量的武器和生活用具。

沙井文化凤鸟状铜带扣·四库全叔 拍

鹰是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崇奉的猛禽,甘肃永登榆树沟遗址出土了一批沙井文化鹰首青铜权杖头,研究者普遍认为其当为月氏或匈奴人的器物,是部族首领权威的象征。

沙井文化鹰首形青铜权杖头·四库全叔 拍

权杖头被设计成一只鹰的头部形状,颈内中空为銎,两侧有对称穿孔,用以安装权杖。权杖头在设计中应用了写实与夸张兼具的理念。鹰首上饰有线条简洁的勾云状耳和鳞形羽瓣,极富写实性。

沙井文化鹰首形青铜权杖头·四库全叔 拍

1981年,甘肃永昌三角城柴湾岗遗址出土了一件沙井文化竹节状铜针筒,它呈管状,分为六段,每段纵向镂空呈橄榄形。各段连接处内收有五道弦纹。针筒一端为圆形开口,另一端为一子母口式镂空圆头,筒内有一横梁。据了解,出土时针筒内装有一圆形皮囊,皮囊中还装有四枚长短不等的骨针。此件铜针筒及骨针,当为月氏或匈奴人,用于缝补衣物、动物皮毛的日常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