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在古代民间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地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01
立冬意味着什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按历书上的说法,从立冬这一天起,秋天的丰收已全部结束,正式进入了寒冷萧条的冬季。
但立冬,并不意味着结束,这其实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开始。天地看似归为一片冷寂,却只是把所有的力量都积蓄在了体内,规避寒冷。等到来年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再破土而出,拼命生长——这就是“冬藏”的力量,它让一切生命回归于起点,再次重新开始。
02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日,水已经能结成冰了。
二候,地始冻——立冬后五日,土地也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入大水为蜃”,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雉是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过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不见了,海边看到的大蛤,外壳的线条和颜色都与野鸡相似。所以古人便认为雉立冬以后便变为大蛤了。
03
立冬习俗有哪些?
“交子之时”吃饺子 补嘴空
时序进入冬令,古人认为天转寒冷,万物皆藏,此时最应该补充身体营养。谚语有云“立冬补冬,补嘴空”。
旧时农耕社会,人们一年四季都在忙碌操劳,到立冬就得好好休息一下,犒赏一年来辛苦的一家人。
北方有的地方在立冬日吃饺子。饺子包含有时间转折、更替的意思,而立冬正是秋冬季节的交替时候,人们看来吃饺子是合宜的。
饺子源于“交子之时”,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南方立冬时节会吃些鸡鸭鱼肉,“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迎冬和祭祀
季节的变换是古人观念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传统上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为“四立”,很受古人的重视。所以,在立冬这一天也逐渐形成了很多的习俗,比如迎冬。
在立冬这一天,古代的皇帝会有迎冬之礼,这一礼仪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比如《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
明清时的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去地坛祭祀,行“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农民们则习惯在这一天到土地庙、龙王庙祭祀,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添冬装 道珍重
古时候,立冬算是一个更换冬装的“寒衣节”,大家穿上新衣服,相互“拜冬”,互道珍重。
根据明、清时期岁时习俗的记载,一进农历十月,京城里家家户户必“添火”。“京师居人例于十月初一日添设煤火,二月初一撤火。”添火日就是所谓的“寒衣节”。
宋代每逢立冬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修农具、酿黄酒
隆冬时节,农事已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冬季水清冽气温低,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千百年来,黄酒的后人们遵循古训,一丝不苟地在这一天浸米、蒸饭、落缸、开耙、发酵……酿成的美酒,色泽清澈,入口香醇,是时节最好的馈赠。
04
读一读立冬诗词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