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五年的时候,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的苏轼,生活极为清苦,那边的环境也不好。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比起他之前的处境差远了,但是向来乐观的苏轼倒也“既来之,则安之”,和朋友一起周边游玩,吟诗作对,对酒当歌。有一天,和几位朋友外出游玩,在野外突然下起了雨,大家都慌乱奔去躲雨,但是苏轼诗兴大发,有感而作写下《定风波》。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是词牌名,全文大意是说,三月七号,苏轼和朋友在沙湖游玩,途中突然下起大雨,大家都没有雨具,同行的朋友慌忙避雨却又浑身被淋湿的样子显得有些狼狈。苏轼当时的做法是:一边吟诗一边缓行,也不着急忙慌,忽略急促的雨声,拿着竹杖穿着草鞋,身无重物,也不怕这风雨?人生的风雨那么多,披上蓑衣就好了。雨后天晴,乘着酒意和诗兴写写下了这首词。
因为是即兴创作,整首词的结构严谨,承上启下,短短几十字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感悟都囊括了。上阙先是写景,再抒情。由实到虚,叙事抒情结合。“穿林打叶”的雨声是眼前的景象,同行者都去避雨了,自己在“吟啸且徐行”,因为有“竹杖芒鞋”,身上不负重物,也不怕“风雨”,这“风雨”是实指眼前的风雨,也虚指人生的“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豁达坦然面对的态度。
下阙也是承接上文,借景进一步抒情。无论现实的,人生的风雨都会过去的,雨后总有天晴。被雨打湿的身体,有些寒冷,但是“山头斜照”阳光照在了身上也不那么冷了。酒醒回家,此刻没有没有风雨也没有太阳,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平淡起伏中度过。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情感高度。
当时被贬黄州的词人苏轼没有就此沉沦,虽然官场不得意,但是被贬的这段时间和朋友游山玩水,吟诗作词,也留下不少名篇如这篇《定风波》,在文学史上有所建树。正如“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字所传递的思想,能让人在思想的交锋中碰撞出火花,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