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清朝大臣脑袋上的“帽子”到底是干嘛的?

首先,朝冠的结构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复杂的工艺和精美的配饰使得朝冠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装饰价值。朝冠的结构分为三层,上层选用红宝石、珊瑚、蓝宝石等等颇多华美珍贵之物作为顶饰。

中间则选用松花江流域独产的野生东珠叠加镶嵌,颗大圆润,晶莹闪亮,所谓“浅沙埋赤玉,老蚌出东珠”,每一颗东珠都极为珍贵,所以只有高官和皇族可以使用。下层则是雕刻花纹的金铜底座。

三部分通过几毫米粗细的铜管相连,同时串联着红缨和玉质翎管,用于安插孔雀翎或者鹖翎。秋冬暖帽多用薰貂、黑貂、海龙、黑狐、黑羊、青鼠等面料制成,春夏凉帽用玉带草或者竹、藤编造,外裹丝绸、绫罗,同样加以宝珠玉石装饰。

花费巨大,形制精美,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服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颇多精品至今还在国内各大博物馆珍藏,可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次,“红帽”的正式名称是朝冠,代表着清廷对于“礼”的重视。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古代社会,尤其重视“礼”,戴冠就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成年后所戴的帽子,该戴冠而不戴是严重失礼的行为。

《左传》中就有记载,孔子最亲近的弟子子路,在卫国内战中被戈击中重伤濒死,子路说“君子死, 冠不免”, 便忍着剧烈的伤痛重新戴正了冠帽, 之后才死去,被后人传颂称赞。由此可见,对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人而言,戴冠就是君子之礼。

清朝入关后,不少读书人因其不通礼教、不读圣贤书,视其为“蛮子”,也就是未开化的野蛮人。王夫之、顾炎武等有名的读书人或拒绝合作,或暗地支持反清斗争。

顺治帝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开始恢复科举,以儒道取官用人,学习儒家文化。冠礼自然也被吸纳进清朝官员的服饰体系中。除了装饰,朝冠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表达清廷对于“礼”的践行和尊重。

最后,朝冠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标明地位,划分等级,帮助清朝统治者严明统治秩序。衣冠服饰相比其他物件,更容易展现,也更容易表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官员的“红顶子”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朝冠上的装饰都是有严苛的使用标准的。比如珊瑚只能由二品官员使用,东珠只能由侯爵、公爵、皇亲国戚、一品官使用。朝冠后佩戴的鸟类翎羽也大有讲究。

鹖鸟羽毛制作的蓝翎,只能赐予六品以下或者皇宫王府的侍卫官员佩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孔雀羽制作的花翎,原属于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有资格的贵族经过必要的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后来开始被赏赐给功臣。按照羽毛后眼状花纹的数量来区分档次。乾隆到清末,只有七人获得了三眼花翎,二十几人获得双眼花翎。

虽然只是装饰,但实际上代表着臣子在皇帝面前的分量。为康熙帝收复台湾立下大功的台湾降将施琅,自愿放弃世袭罔替的侯爵之位只为换取一枚花翎,可见花翎对于臣子的重要意义。很多人或许不怕一位有着侯爵爵位的官员,但一位佩戴花翎的大臣却是必须要尊重的。

哪怕两位官员素不相识,其中一位只要看到另一位的“红顶子”上镶嵌着更加高级昂贵的宝石,中间串着数颗闪闪发亮的东珠,外面裹着皇亲国戚才能被恩准使用的紫貂,脑后还摇曳着一根色彩绚烂的双眼花翎。

根本不需要弄明白对方是谁,就可以直截了当地下跪请安。所谓的君君臣臣,小大区分,尊卑有序,就是通过朝冠表现出来的。

小小的一顶朝冠,透过华美的外在,它更是清代民族融合的独特见证者,是礼教和游牧民族文化碰撞的火花。通过它窥视曾经的历史烟云,倒也不失为一桩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