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排名虽然并不靠前,但在整本《红楼梦》中的戏份着实不少,堪称“女强人”的凤姐儿凭一己之力撑起管理荣国府的重担,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即便放在今天,我们也不得不对阿凤竖起大拇指,但根据《红楼梦》大厦将倾的情节发展,王熙凤最终必然是悲剧收尾,但具体是怎么个悲剧,目前红学研究中有多种说法。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王熙凤先是亲自策划了“调包计”,直接导致了钗嫁黛死,随后贾府被抄家,由于王熙凤私放高利贷牟利,家产悉数被抄,王熙凤也大病一场,于此同时,贾琏跟王熙凤的夫妻关系也越来越淡漠,阖府上下人等也都不再敬服凤姐儿,凤姐儿落得个“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下场,最终一病而亡。
这个结局无疑存在诸多漏洞,比如王熙凤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主动提出调包计这么愚蠢的伎俩,因为宝钗一旦嫁给宝玉,那么管家之权必定会被收走,凤姐儿如何会行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勾当呢?另外,高鹗给王熙凤的结局安排也不符合金陵判词的暗示。
王熙凤的金陵判词乃是: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判词是《红楼梦》中昭示人物结局的重点,很值得细细研究,而阿凤的判词中,第一、二、四句都很好理解,唯独这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猜测。
1、字面意思,“一从二令三人木”暗示王熙凤人生三个阶段。
①“一从”指王熙凤刚嫁进贾府,还未开始管家时的生存状态,此时的凤姐儿跟贾琏相亲相爱,对贾琏也颇为顺从,深受公公贾赦、婆婆邢夫人的喜爱。
②“二令”指王熙凤被荣国府二房“借”去管理贾府后,因为权力扩大和自我能力的膨胀,王熙凤对丈夫贾琏开始“发号施令”,正如冷子兴所言“琏二爷到退了一设之地”,可见凤姐儿之强势,一个“令”字暗示了王熙凤性情的改变。
③“三人木”用拆字法理解,合起来就是一个“休”字,指王熙凤丧失管家之权后,又被贾琏休掉,落得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结局。
目前“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诸多解释中,此种解释的认同度最高,似乎也是最合理的解释,但若是站在七言绝句的诗学角度,这句话的解释就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它并不符合古体诗的句法规律。
2、“一从二令三人木”寓意“冷来”
红学专家梁归智先生指出:“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句法结构应该像毛泽东的诗句“一从大地起风雷”,和薄命司册子中副册之首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一从”的意思就是“自从”,而析字法不是析“人木”这两个字,而是“二令三人木”的全部内容,正像“自从两地生孤木”就是“桂”字,比喻薛蟠娶了夏金桂后,香菱就遭到了厄运。
如果按照这种析字法,那么“一从二令三人木”得出来的便是“冷来(倈)”二字,再结合后一句“哭向金陵事更哀”,意思就很明确了,就是一个“冷人”来了之后,王熙凤的命运也就走到了尽头,那么谁是这个“冷人”呢?对此又有两种猜测:
①“冷人”指薛宝钗。
这个解释其实不难理解,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她姓“薛”,谐音“雪”,有冰冷之意;宝钗服用的药丸叫“冷香丸”;对于金钏之死、柳湘莲的出走,她也表现出近乎冷血的理性,她认为金钏之死“不为可惜”,柳湘莲的顿悟出走是“人有旦夕祸福”,并不值得花费时间来同情,由此观之,薛宝钗当真是一个“冷美人”!
联系文本来分析,薛宝钗最终嫁给了贾宝玉,成为了贾家的宝二奶奶,王夫人也立刻将荣国府管家之权从王熙凤手中收回,将其交给了薛宝钗,失去了管家权的王熙凤,就好比猛虎被拔掉了牙,只能任人欺负了,用这个说法来解释王熙凤“哭向金陵事更哀”也未为不可。
②“冷人”有可能指的是柳湘莲。
书中对柳湘莲的定位就是“冷面冷心”,而且柳湘莲又是个喜欢串戏之人,恰好暗合了判词解释中的“倈”字,在戏曲文化中,“倈”指的就是十几岁以下的男性角色,又叫倈儿。
柳湘莲既是个冷面冷心之人,又符合“倈”的判词解读,这是巧合,亦或是曹公有意为之?读者自思。
另外《红楼梦》中,柳湘莲和王熙凤之间其实有间接的联系,那就是尤三姐。尤三姐在书中曾两次托梦,第一次托梦给柳湘莲,指责其冷心冷面,柳湘莲梦醒之后顿悟,剪去头上烦恼丝,跟随道士而去;第二次托梦就是给姐姐尤二姐,让二姐斩杀了王熙凤,两人一起归至警幻案下,但被尤二姐拒绝。更为关键的是,尤二姐饱受王熙凤的折磨,最终选择了吞金自杀,因此王熙凤是尤二姐之死的直接责任人,那么这几件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值得深虑。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解读《好了歌》,其中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一句,脂批云:柳湘莲一干人!可见柳湘莲最终堕入土匪之类,因此后四十回中,柳湘莲应该会以“强梁”的面目再次出现,那么他的出现是否造就了王熙凤“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呢?不排除有柳湘莲为尤二姐报仇,坑害王熙凤的可能。
综上所述,要探析王熙凤的最终结局,关键就在于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读,而从字面角度、诗学角度以及析字法角度,再加上对《红楼梦》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分析探佚出至少三种结果,因为后四十回的缺失,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哪种说法才是王熙凤的最终结局,但这也正是探佚的意义所在,或许《红楼梦》就像断臂维纳斯一般,因为残缺,所以才真的完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