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主少年才,智擒国贼立君威。开河修渠天下兴,南剿西征意气弘。
在我国历史上,康熙皇帝是一位雄主,他八岁的时候登基称帝,十四岁的时候开始亲征,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也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只是,在刚刚登基的时候,康熙并没有什么大权,一切政权的处理都需要与大臣们进行商议,在这其中最为自私的便是鳌拜。
后来,鳌拜更是将“国事”变成了“家务事”,把自己身边的人安排到朝廷当中做官,这极大地触犯了康熙皇帝的权力。为此,康熙智擒鳌拜,成就了一段传奇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本以为鳌拜的事情会到此为止,却不想,晚年的康熙在最后竟然会后悔当初擒鳌拜,甚至不惜亲自为其平反,还说他是忠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说起鳌拜,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生平故事。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清代时期的三朝元老,他的祖父以及父亲都是功勋赫赫的将领,换而言之,鳌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将门之子。
与此同时,年少的他早已精通骑射之术,到了青年时期更是直接为国效力、功勋卓越,多次与皇太极征讨四方,是他成为皇太极手下最为信任的一名武将。
皇太极病逝之后,朝廷在皇位继承人上出现了矛盾,皇长子与皇太极弟弟多尔衮在皇位争夺上出现了矛盾。只是,鳌拜等人纷纷直言表示只能接受皇太极的儿子进行继任。
简单来说,他们是在用武力威胁多尔衮,勿要干涉皇室继位人选。无奈之下,多尔衮不得不提出让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如此才有了顺治皇帝的继位。
六岁的福临继位后,自然需要旁人的协助,故而多尔衮便称自己和郑亲王一同辅政。这一刻,所谓的矛盾才算是正式解除,原以为皇位继承人已定,所有的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
可是,在多尔衮涉政之后,一切似乎都变了。他党同伐异,首先动手的目标便是鳌拜所拥立的皇长子,因为这一原因,在之后鳌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朝中的“党争”一直延续到了顺治七年,在这一年十一月,多尔衮突然去世,顺治正式亲政,朝廷的格局改变。
顺治亲政之后,对于朝中的局面早已悉数知晓,加之他曾听闻鳌拜当年与众人的宣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如此,顺治的心目充满了对于鳌拜的敬重,久而久之便将鳌拜认定成自己的心腹重臣。
在此之后,顺治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基本都有鳌拜,而很多顺治不能够解决的事情,都会去询问一下鳌拜的意见。至于鳌拜,他对于顺治皇帝也是十分的忠心,没有丝毫的僭越之举。
毫不夸张地说,顺治统治的前期若是离开了鳌拜,或许面临衰亡的局面会更加的迅速。或许在那个时候,顺治皇帝对于鳌拜的看法早已不是当成自己的臣子,而是自己的前辈。
甚至在自己身死之后,还不忘将自己的孩子交给鳌拜进行辅导,以此来确保大清的安稳基业,足见对他有多信任。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福临(顺治)薨逝,临死之前,顺治皇帝立下遗诏,任命三皇子玄烨继任皇位(也就是康熙皇帝),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幼子进行登基继位。
当时,四人为表忠心,更是在顺治帝的灵位之前进行宣誓。可事实证明,“一身不容二虎”,“一朝不容四臣”。
这四位大臣之中最有实力以及背景的便是鳌拜,之后呈现的局面就是鳌拜一家独大,其余的大臣根本不敢前去招惹。
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逐渐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权倾朝野、无人能与之匹敌,弱小的康熙更是如此。
当权利以及地位不断累加的同时,鳌拜的欲望也在无休止地增加,他开始想要独揽大权。此时,其余三位大臣的存在,自然就成为了他实现自己想法的一个绊脚石,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自然就转变成清除闲杂人等。
年迈的索尼根本没有反抗的资格,没有过多久,他便离世了;遏必隆本身就十分的胆小怕事,知道鳌拜的意图之后,立马前去依附,没有丝毫的停留。
至于这最后一位苏克萨哈,虽然有反抗的念头,但是自己的把柄早就紧握在鳌拜的手中,最终还是逃不了被处死的命运。就这样,朝中的权利基本都在鳌拜的身上集中起来。
权力以及地位都达到了鳌拜最初的设想,之后所有的“僭越”行为也自然而然发生了,有时候鳌拜甚至会忽视掉康熙皇帝,朝中的大事小事转变成了鳌拜的家务事。
总而言之,康熙之于鳌拜已经是“傀儡”。年幼的皇帝见此情境,自然就会将鳌拜认定为自己的敌人,于是自己便开始韬光养晦,准备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歼灭。
在此之后,康熙皇帝经常召集少年在宫中聚集游戏。直到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康熙帝召见鳌拜朝见,突然命令这些少年将鳌拜擒住,虽然损失惨重,但最后也达到了目的。
鳌拜被擒之后,朝中大臣也将鳌拜的罪责悉数指出,在这一刻鳌拜当真是被万人唾弃了。或许就连他自己都意想不到,最后擒住自己的居然是,当年自己瞧不上眼的一群小孩。
康熙帝感念鳌拜对于清代三朝的功劳,于是便免去了鳌拜的死罪,但是终身监禁,最后鳌拜死于禁所之中。如此,这段皇帝与臣子的恩怨告一段落。
此后,清朝在康熙的治理之下,逐渐迎来了属于它的繁荣昌盛,不仅老百姓生活得很安定,而且大清朝在国外也有着很高的威望。
随着岁月的积淀,康熙帝早已褪去自己年少时期的稚嫩,换来的是更多的阅历经验以及多多少少的人生感悟。很多人都说,到了年迈,似乎都会尤为的感伤,康熙帝也逃不过这种情绪的发展。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大臣鳌拜,以及之前他所做过的所有事情。不同时期,对于同样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康熙皇帝也是如此。
回想当年的所做作为,他深感自己当时的无知,虽说鳌拜居功自傲,对于权力也开始有些利欲熏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鳌拜没有谋反的想法,也没有想要逾越皇权去争夺皇位。
细细想来,若是鳌拜想要争夺皇位,在顺治帝登基的时候便可以直接出击,没有必要花费再多的精力去辅佐一位两位的皇帝。甚至,他也不会在之后听从顺治帝的遗言,前来辅佐康熙。
考虑到这些因素,康熙帝越发觉得鳌拜的无辜,于是在人生晚年的时候,康熙后悔擒鳌拜,并且亲自为其平反,还说他是忠臣,是忠心为主的大臣。
从某个角度来说,康熙算是向鳌拜认错了,此事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然,康熙认错也有另外一种考量。
他主动宣传鳌拜的“忠心耿耿”,也是为了营造一种“忠心”的文化精神,希望在自己死后,大臣们都是忠心之人,如此才能让大清江山更稳固,这也是帝王之心,没有对与错,只有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