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探究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宫及前代秦王陵墓的秘密

一直以来学界对秦始皇陵的实际情形都颇为好奇。加上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对秦陵的离奇描述,更是使得秦陵的真相扑朔迷离。本文通过对秦陵及前代秦王陵墓的比较, 从考古发掘角度为我们展示了秦陵的来龙去脉。

春秋时,多代秦君,秦君夫人,共葬一处公墓地。至春秋中晚期,像雍城陵园,各代秦君 大墓开始在公墓地之内,规划属于自己的兆沟环绕。

这一传统,逐渐发展到战国时期,就成了秦君陵墓出现封土,每位秦君陵园面积增大,单 独兆沟环绕继续存在这样的形态。但是总的来说,多代秦君共用一片墓地的形态依然存在,虽 然独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因为其并非出自武王一系,所以另立陵园。这种“重时君”的陵园 规划成了后来的主流。于是,真正意义上的,帝王独立陵园,终于在始皇帝时期出现了。


一、首先说说秦始皇陵的规划。

据文献记载和田野钻探,自昭襄王以来,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三代秦王的葬地虽然都已经远离了惠文王开始的咸阳葬地,而东移骊山西麓。但是到了始皇帝初即位“穿治骊山”,可知始皇帝陵,再次从他的先君陵区独立出来,形成一独立陵园。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如若理解为,秦始皇知道他即将实现统一六国的目标,从而要体现他的卓尔不群,于是将陵园与他的先君相区别。那么这里还是有很多问题尚不可理解。

始皇帝之前,孝文王,庄襄王,加一起在位时间不到4年。在秦始皇即秦王位之初,秦国大权实际掌握在吕不韦,嫪毐,帝太后这样一个集团手里,特别是后来,嫪毐政变阴谋的出现,似乎很难想象在他“初即位”,这些人就为他按照千古一帝的规格来规划陵园。那么,秦始皇陵,独立于骊山东麓,这是为何,他一定有相当的原因,才让他离开他的先君葬地。那么答案恐怕还要到他之前的芷阳陵区里找答案。

文献记载,葬于芷阳陵区的秦王,一共两位:昭襄王, 庄襄王。至于孝文王“葬寿陵” 也就是说,孝文王葬地很可能不在芷阳陵区。与之对应的,未享国而死的悼太子,文献却明文记载“归葬芷阳”。考虑到之前昭襄王因为与悼武王并非一系,从而更改陵区的做法。孝文王不葬芷阳的原因也很可能是这样。

吕不韦列传还记载,说孝文王,华阳太后,合葬寿陵,庄襄王母夏太后(秦庄襄王嬴子楚生母,死于前 年),别葬杜东“东望吾子,西望吾夫”,那这样一来,从 2004年发现的,位于神禾塬的秦大墓的位置来说,由于这座大墓出土众多具有鲜明战国晚期到秦代秦文化特征的文物,且有太后属官“私官”铭文的器物,且该墓又恰好位于“杜东”,那么推断神禾塬大墓为夏太后墓,则她的东边,有芷阳的庄襄王陵,西侧,有孝文王陵,那么东边的芷阳,之前经过钻探,发现有3座亚字形大墓。神禾塬大墓,亚字形。那么它西侧,有没有相对应的秦王陵寝,也就是孝文王寿陵呢?

(亚(亞)字型具体是怎么个形状?亚字形就是中间一个方形墓室,向四边各延伸一条墓道的墓葬形式。中字形是相对的两边各一条,也就是2条墓道。亚是四条)

原本这是一个历史疑案。但是感谢西安房地产开发商,感谢市政规划局,感谢城改办。2012年在西安东郊,对长期争讼不止的韩森寨大冢进行了考古钻探。

韩森寨大冢,发现是一座战国晚期的,亚字形大墓,也就是说,韩森寨大冢,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秦王陵。这样一来,若当前的认识无误,则韩森寨大冢为孝文王寿陵,神禾塬大墓为夏太后陵,庄襄王陵在芷阳。又考虑到,前两年芷阳陵区的 陵园被盗,发现明确有昭襄王纪年的漆器,可知 陵园里的两座亚字形大墓,是昭襄王和唐太后的。那么单独只有一座亚字形的大墓的陵园,应当就是庄襄王和帝太后的陵园了。

梳理这些,是为了看到一个问题。韩森寨大冢若为孝文王陵,则与之合葬的华阳太后墓, 不是亚字形规格。芷阳陵园 ,庄襄王陵园里的帝太后陵,不是亚字形规格,而夏太后,却用了四条墓道的亚字形规格。耐人寻味的是,这三位太后全部死于始皇帝即位之后,若对比昭襄王唐太后的规格,则华阳太后,帝太后的陵墓规格,统统等于是降等了。

这样一看,我们不难想见,华阳太后,帝太后这两位不仅死于秦始皇即位之后,并且死于嫪毐之乱,吕不韦势力已经被清洗之后,由秦始皇本人亲自制定葬仪的两位太后,墓葬规格被降等的原因是什么。

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也就是,秦王后与秦王,用同等的亚字形规格下葬是正常,降等则是特殊原因。那么,始皇帝亲政之后的,华阳太后,帝太后陵墓规格降等,原因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他俩反对秦始皇亲政?帝太后牵涉嫪毐事件)

(夏太后死于亲政之前,所以没有被降等级,是这个意思吧)

华阳太后是怎么回事,不知,但是猜测她可能在庄襄王时期,做过什么事,招致了始皇帝的不满

(秦始皇亲政后,下令降等级安葬 )

毕竟我们都知道,华阳太后只是庄襄王嫡母,庄襄王怎么登上秦王位置的,大家都熟悉, 权宜之计而已。

那么,这跟始皇帝陵的规划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始皇帝陵果然兴建于统一之前,那么他被独立于先君陵寝之外,倒是很可能。是被当时把持秦国的这个集团,有意将他降等的一个表现。这个猜想有没有合理性?


二、其次说说秦始皇陵的实际情况

在2000年年以来开始的秦始皇陵钻探中,我们意外地发现,秦始皇陵就墓道数量而言,竟然是个降等的规制,它只有东西两条墓道,是一座中字型大墓。低于战国时代的诸秦王墓规格。 那么他是否可以在亲政乃至统一之后,对初期这个陵墓,进行扩建呢?

当然可以。

并且文献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但是,为何他最终没有用四条墓道的规格。很可能的原因是,骊山东麓,现在秦始皇陵这一块,地势过低,本就不是一块兴建大型陵墓的理想地区,地形限制过大,造成他虽然把地宫面积扩展到上万平方米,空前绝后。如果你做了4条墓道,特别是南北的墓道, 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用来地下阻水的夯土墙结构,就不存在了。

(你开4条墓道,南北就没有夯土墙来挡水了。墓道,墓室壁的夯土,是原生土下挖,然后横着夯的。夯土墙,是从上向下夯的,根本就不是一工艺。)

挖四条墓道,等于墓室的4个方向都开了槽。那秦始皇陵北边有渭河,南边有骊山山泉,东西方向固然没事,南北开了,兴建过程中,南北两边就会进水了,夯填墓道,是墓主人入葬之后的事。所以我们后来看到,不仅南北两边,从一开始就没建墓道 ,还做了相应的防水措施。

(解决排水的方法就是挖个比水位更低的井或者渠,让水都往低处流。你在南北两边开挖墓道,就相当于把水引入了墓道,墓道就相当于这个低于水平的井或者渠)

所以最后我们发现,在南北两侧,秦始皇陵地宫的宫墙自地下向上加筑接近40米,形成厚度达 10多米的高达的地下夯土墙,这个夯土墙,层层收缩,就整体看, 像是个金字塔被削去顶一样,在每一层的顶端,上面还铺了瓦。也就是说,当初把这个地下建筑,当成了一个地上建筑来营建,在秦始皇陵尚未覆盖封土的时候,这个墙体,远看就像层层台榭一样壮观。

秦始皇陵的南侧是骊山,这一侧主要是防山体流水,东西两边,墓道的两侧由南北夯土墙( 200多米长,地宫的宫墙,开口在东西墓道)也延伸过来,这样等于把地宫给包围起来了。

秦始皇陵的地形,它是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高地上,南北都是低的,东西向是高的。结果就这还不算完,随着秦始皇陵的规模扩大,在地宫的西部开凿大型池塘用来汇集地下渗水,于是这样才把地宫周围排水,做到了最完善。

所以在最初,关于秦始皇陵地宫多深的问题的探讨上。曾有人就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不会深于那个池塘底部,现在看来,这个认识很有道理。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地宫的南北两侧,靠近夯土墙的地方,还设置了大小不等的陪葬坑。 这样,即使还有渗水,渗水也会首先流入这些大大小小的陪葬坑。甚至有的陪葬坑,索性就是 做成了地下水环境,例如本世纪初发现的青铜水禽坑,中间的坑道,原本就是有水的,青铜水 禽安置在坑道两侧,如同宫苑里的水环境。

所以从这些来看,秦始皇陵的初始规划,并不算好,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降等的安排, 但是后期随着秦国统一的大势逐渐明朗,秦始皇陵的扩建,依然受到了原有规划的限制。

所以秦始皇为了满足其需求,不得不在原来有所亏欠的方面,以另外的形式超规格建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至今都没有发现有规模超过秦始皇陵的帝王陵寝的原因,他的铺张,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秦始皇陵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他一改秦国陵园传统,不再以兆沟作为陵园的界限,而代之以城墙,形成封闭的陵园,并号称丽山园。

目前了解到的秦始皇陵园格局,分内外两重城墙组成的内外陵园,陵园大致呈南北走向, 其中北边略长。在这个方向,分别设置寝殿等地面建筑,供始皇帝灵魂出游享祭,这些寝殿建筑群的设置,一改自商周以来墓上建筑单纯的墓祭作用,而着眼于对死者生前世界的再现。

像以前,发现秦始皇陵封土是个“三层台”式,以为它是个类似灵寿中山王陵那种,以高台榭的形式,以木结构建筑把封土包裹在内的墓上享堂的形态。但是后来,随着封土上钻探工作的完成,以及大规模陵园地面宫殿遗址的发现,排除了这一可能性,它表示帝王陵的设计思想,从商周以来的以礼为核心的思路,变成服务于帝王一人的生前再现这样一个思路。

就这样的陵园景观来看,始皇帝陵从它陵园北门向南看,会看到层层加高的宫殿,而最高处则是秦始皇陵封土。能够非常好的体现帝王的威仪。


三、最后说说秦始皇陵地宫与陪葬坑的关系。

始皇帝陵的地宫是坐西向东的,陵园那个设计是因为地形限制。这就好比唐朝修华清宫,依然是因为南高北低,所以面北一样。始皇帝陵是个以中字形地宫,环绕各种内容的陪葬坑于外的陵墓建筑群。这样一来,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史 记中对秦始皇陵地宫的记载。

在我们想象中,秦始皇陵应当是一座包含了中国先秦时代文物精品的大型综合博物馆,一 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陈设了秦帝国的一切。

但是,这个认识始终有一个难题。就是,那个时期的建筑技术水平,是无法建造一座这么大的地下空间的,首先巨大的跨度问题就无法解决,那么是不是史记的记载不对。因为,我们经过钻探,发现地宫中大量水银的存在,这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可靠。

说明这个地宫开口之内2万多平米的面积内的确存在一个巨大的地宫,但是地宫内部可能单位空间不够大,放不下 那么多东西。

但是,我们发现围绕地宫,乃至陵园各处分布内涵非常丰富的陪葬坑,倒是非常符合史记中记载的“宫观百官”。

这里面有我们最熟悉的,秦兵马俑坑,还有后来在封土附近发现的铜车马坑。近些年,又发现了其他内容的陪葬坑。例如,以真的禽兽杀殉的珍禽异兽坑(虎,豹,熊,鹤这些)。以模拟宫苑水环境,包括驯养仙鹤的俑,青铜水禽,划船俑为内容的青铜水禽坑。有杂技俑坑,还有石铠甲坑,甚至发现了一处推测为模拟廷尉的文吏俑坑。

当然,这些夹在一起,尚不到秦始皇陵目前已经探知的陪葬坑的一半,可知这些以内容不同,距离封土远近不等的陪葬坑,的确是秦始皇陵地宫内藏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陪葬坑的出现,较之战国时期例如像荆州熊家冢那样的陵园祭祀坑的内容已经大不相同,它是对人间的再模拟。

秦始皇陵这种,以地宫为核心,以多种内容陪葬坑为补充的形式,为后来的西汉帝王陵所继承。(一些好东西,地宫里放不下的,都在陪葬坑了。所以说,帝陵陪葬坑里,也是内容丰富的)像山东章丘洛庄汉墓,江苏盱眙大云山汉墓,这些墓葬,都在布局上几乎照搬了秦始皇陵的这套设计。

在西汉帝陵中,这个反映就更为明显,环绕帝陵地宫,设计出放射形的少则数十,多则数百的陪葬坑,以俑的形式为主,模拟西汉宫廷及内卫官署等内容,而珍禽异兽坑这样的内容也在西汉偶有所见。

例如像文帝霸陵陵区的窦太后陵,发现的珍禽异兽坑里还有大熊猫坑,像近年发现的昭帝陵有骆驼坑。早些年在汉元帝陵就发现一处陪葬坑,里面是非常罕见的西汉玉圆雕精品,用羊脂玉雕成的仙人骑马,玉熊玉鹰,甚至还有放在鎏金鼎里的鎏金编钟和白玉辟邪。

但是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帝陵开始有了更大的地下空间,所以西汉之后,帝陵陪葬坑也就逐渐消失了。经过东汉以及南北朝的动荡,等到唐帝国建立的时候,铺张无比的秦汉帝王陵模式已经彻底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