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7年,嬴政继位成为秦王。此时,在秦穆公等前几代秦王的励精图治下,秦国兵强马壮,秦锐士更是独步天下,已具备了吞并东方六国的能力。秦王政胸怀大志,他誓志要完成秦国历代国王所未竟的伟业-统一东方六国。他首先将祸乱后宫的嫪毐车裂,公元前237年,他又免除了曾经的亚父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地区,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秦王政的果断及冷酷无情。随后秦王政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从公元前230年起,他派大将王翦、王贲父子连年征战,耗时十年陆续兼并了东方六国。进而在公元前219年,平定南方的百越地区,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中国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秦始皇也成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
但是,秦始皇建立的强大秦王朝,竟然仅历经三代就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看到有很多相关分析及论述,但,要么存在片面性,要么观点过于偏激,始终不能服众。今天,笔者就结合多方面的史料记载,以秦朝为原点、历史上的商朝、汉朝做为参考点前后纵向对比,进行客观分析,希望能为大家还原出秦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在进一步分析秦王朝为什么二世而亡之前,我们首先来看下西周灭亡的原因。
对于西周的灭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烽火戏诸侯”事件。据《史记》中描述,西周未代国王周幽王,非常宠幸一个叫做褒姒的美人,这个美人聪明俐伶,她知道幽王喜欢她扮酷,所以她就扮酷一直不笑,为此周幽王想尽办法也无法博得美人一笑。一天,他突然想到一个好方法,他命令人点燃了烽火台的烽火,这个烽火台军事设施,放烟就是表示有紧急军情。因此各路诸侯一看见烽烟升起,就知道有战事发生,立即率兵赶来,但到了镐京才知道是个恶作剧。而看着诸侯们络绎不绝地赶,又垂头丧气的离开,美人褒姒终于露于了笑容,周幽王不禁高兴的手舞足蹈。
烽火戏诸侯
后来,周幽王又多次为博美人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们。诸侯们不厌其烦,就不再当真了。有一次,犬戎人真的来入侵镐京了,周幽王慌忙命人点燃烽火。但诸侯们以为又是他在开玩笑,都没有理会他,最终镐京被犬戎人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当然,以上只是《史记》中的故事,不过倒也清晰地说出了造成西周灭亡的原因。那就是分封制及犬戎入侵。
1、周朝分封制初衷:解决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具体为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分封制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就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当奴隶主。分封制是与“井田制”一起实行的,分封诸侯的拥有封地上的土地和人民的管理权,但是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仍是属于周王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天子对诸侯们拥有绝对的权威,诸侯们也必须无条件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们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反击外敌,当周天子要征战时诸侯必须随从作战,还要定期交纳贡赋及朝觐述职。分封制让周天子很多的实现了对偏远地区的管理。
2、分封制的后果:诸侯国发展壮大,周王室失去管理权被边缘化
做为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在初期很好的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但是,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赋予了诸侯们高度的自治权力。诸侯在诸侯国内亨有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而诸侯实力的增强,一方面能够给西周王室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强,它们的离心力也越来越强。
烽火台
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诸侯国灭亡,而强大的诸国却越来越强大、领地越来越大。而周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区域,只固定集中在镐京周围和成周洛邑的不大地区。到了后来,从领地来看,周王室反而成了一个小的诸侯国。
更要命的是,周王室赖以维持政治凝聚力的礼仪制度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此后,周王室正式失去了对诸侯们的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周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而犬戎的入侵只是加快了周王室的灭亡步伐而已。所以,周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周朝失去了对分封诸侯的控制。
分析了秦朝之前的周灭亡原因后,我们再来看看,刘邦建立汉朝,吸取了秦朝早亡的教训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皇权。
1、治国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以 法家思想为辅
刘邦在年轻的时候非常看不起儒生,他曾经往读书人的帽子里撒过尿,还经常对儒生破口大骂,稍不如意就骂对方为“竖儒”。称帝以后,他还是坚持读书人无用的观点, 陆贾就问他:“你在马上得到天下,还能在马上治天下吗?” 刘邦想起秦始皇的教训,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听从了谋士们的建议,以儒家思想为主,以 法家思想为辅,为治国思想。废除了秦朝在法家思想下制定的“严刑峻罚”、 连坐法及夷三族等酷型,提出了“德主刑辅”的主张。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刘邦
汉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刘邦专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礼仪祭孔,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亲临孔庙祭孔的君主,开了帝王祭孔的先例。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
2、实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济上为民减负:从战时的高税负政策转为实行战后的“与民休息”政策。
经过秦统一六国之战、秦末的长年战乱,再加上秦国大兴土木:开辟驰道、直道,修筑长城,建设阿房宫、骊山秦始皇陵等浩大工程,沉重的徭役使民众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国家贫困不堪。而出身平民阶层的刘邦深知百姓生活的艰难,又有秦王朝因暴政而灭亡的前车之鉴,所以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是减轻田租, 恢复在战争中因为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人的平民身份;对于复员回家的军人,国家也给予免除徭役的奖励;号召为因战乱而逃亡隐居的人回家,恢复他们在原居住地的爵位和田宅;重农抑商,规定商人不能穿丝衣,不能乘车,需要缴纳更多的赋税。
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后,老百姓的种田热情又被激发起来了。这让汉初社会经济得以较快恢复和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国库充裕、粮仓堆积如山,达到了强国富兵的目的。
3、缓和与匈奴的关系。
汉朝建立后,刘邦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开放关市贸易以缓和双方关系,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在汉朝的妥协下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形势。这让刘邦得以集中精力解决内部问题:处理不稳定因素、发展农业,恢复国力。
4、清除异姓王,分封同姓诸侯巩固皇权。
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巩固政治,刘邦先后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吴芮等七个人为诸侯王。但在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了能保证太子顺利继位,就找借口将异姓王除掉了。
他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把广大的国土分封给宗族子弟,于是就将自己的九个兄弟子侄分封为诸侯王,把关东的大片土地分封给他们。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 白马之盟”。
4、监视六国贵族后代
对于六国的后裔的管理,刘邦接受娄敬提出的的“强干弱枝”的建议,将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5、削弱相权
在刘邦平定黥布之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此时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早已不是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正在担心太子继位后,可能会遇到功臣不服的问题烦恼,他见萧何主动撞到枪口上来,决定就借机发挥。
萧何
他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说话,是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 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说:“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收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 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成功削弱了相权,将部分权力收归自己,增加了皇帝的权力。
刘邦建立汉朝后,他安排陆贾总结分析了秦朝败亡的原因,以上对策就是针对秦朝败亡的原因制定出来的。
通过与周朝的灭亡及与汉朝建立后,针对秦王朝败亡所做出的针对性对策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秦王朝的灭亡是有迹可循的。也可以说,秦朝的灭亡是由秦始皇亲手埋下的定时炸弹引爆造成的!
1、建立秦朝后,治国思想没有及时转变:秦国以法家独尊,但法家思想只适合于战争时期
“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矣。”--吕思勉。
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在封建的小农经济时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法家认为是农战,法家认为,必须首先将农民置于贫穷困弱之中,然后再利用赏罚分明的手段加以鞭策,农民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去耕战,而只有人民努力耕战,国家才会强盛。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商鞅就说过:“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曾猛烈地批判和攻击法家以外的其他学派,特别反对当时影响最大的儒家学派。他认为儒家的那一套“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是使国贫兵弱,乃至亡国的根源。
法家主张法自君出。就是皇帝本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让秦始皇更加刚戾自用,《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早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
法家的思想适用于战争时期,秦国就是在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的,而商鞅正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后,沿用了法家的战时严苛暴虐政策。
而刘邦则吸取了教训,建立汉朝后采取“以儒家思想为主,以 法家思想为辅”的治国思想,在经济上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战后政策。
2、治国策略存在方向性错误:没有将重点放在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上,而是继续严苛暴虐,对外征战
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秦始皇并没有打算停下征战的步伐。相反,还变本加厉,他征用民工修建驰道、直道、万里长城。据估算, 秦朝当时人口约二千万, 每年征发徭役约三百万, 则服役者为 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以上。由于徭役负担太重, 男子不足, 妇女也要被征调去运输粮草。民间出现有地无人耕种, 老弱无人供养,冻饿死者不计其数的人间伤悲剧。陈胜、吴广正是在被征发去戍守渔阳的路上揭竿起义的。
而刘邦在建立了汉朝后,立即停止全面战争,把精力放在如何恢复社会经济方面。从“马上打天下”进入“马下治天下”的阶段。
秦朝有两大兵团,一是蒙括的长城兵团,共有30万的精锐之众,驻守在长城抵御匈奴;二是由大将屠睢和赵佗附带领的南越兵团。秦朝南征百越50万的军队,一直沉淀在广东、广西。军队征战所需的军费、粮草都必须由农民担当,导致农民长期承受重税,生活艰难。
蒙括
大量的军队长期驻扎在外,除了劳民伤财外,还无法及时勒王。秦王朝灭亡时南征北越的精锐之师就无法勤王,还趁乱独立了。
而在汉朝建立后,刘邦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开放关市贸易以缓和双方关系,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在汉朝的妥协下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形势。这让刘邦得以集中精力解决内部问题:处理不稳定因素、发展农业,恢复国力。
3、权力分配失衡:宗室形成权力真空
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服从天子的命令 ,但因为对诸侯过于放权,导致最后亡于诸侯,而灭周的诸侯国正是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吸取了这一教训,他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但他矫枉过正,一刀切取消所有的分封,导致赵高弄权时,无人可以进京勤王。
而刘邦则将自己的九个兄弟子侄分封为诸侯王,把关东的大片土地分封给他们。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其外朝权力分配一直是三足鼎立之势,即法吏法卿、军功武人和太后势力。宣太后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就以太后之位来把持朝政,她攻灭了秦国西部大患义渠国,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样也为秦国带来一股尾大不掉的楚国贵族势力。直到秦始皇亲政之后才得以解决。
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得秦始皇非常忌惮外戚专权问题,他同时拒绝册封皇后和太子。这让已经失去了旧军功勋贵和嬴氏宗室支持的王室再一次失去了外戚势力的支持,让本就自断双臂的秦王朝再次断掉了自己最有力的一条大腿。这一致命的失误,让秦王室成为权力真空地带,扶苏、蒙括虽有兵权,但没有皇权。赵高一纸诏书就能将他们搞定了,这是秦始皇生前无法想像的情景
而刘邦则可以借助吕后的力量除掉大名鼎鼎的韩信。另外,在去世前,为了保证太子能顺利继位及施政,他大开杀戒,清除了太子前行路上可见的障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同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等。建立了不世之功,同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但是,他的大秦帝只存在短短十五年、历经二代而亡,而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吸取了周灭亡的教训。他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使宗室失去兵权。他拒绝册封皇后,使皇室失去外戚势力的支持。他拒绝册封太子,使皇室失去皇权。至此,他亲手将宗室及皇室的兵权、皇权剥夺了。
在治国理念上,他独尊法家,贬低儒家。在经济上,他在统一六国后,没有实行以恢复社会经济为目的 的“与民休息”政策,而是继续实行战时的法家政策,导致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对外政策上,他继续穷兵黩武,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正是由于以上一系列为政举措的错误及权力分配的失衡,导致在秦始皇死后,皇室人员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灭亡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