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龙生九子都有谁具体,你能认全吗?


龙生九子的说法在民间传说中甚为流行,即一龙所生之种,往往形态各异,九是泛指,即言其多,于是,有九种怪物一跃而成为龙子,在帝国符号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代之前,“龙生九子”尚未见典籍记载,直至明代学人笔记中才有出现,但版本不一,体系芜杂之至。首记龙生九子说法的,是明代的李东阳。李东阳在其《怀麓堂集》中云:“昔在弘治间,泰陵尝令中官问龙生九子名目,因忆少时往往于杂书中见之,仓促不能悉具”,皇上忽然问及龙生九子的名目,李东阳只好拼凑交差,《怀麓堂集》中又云:“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suān ní),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bì àn),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赑屃(bì xì),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杨慎雕像

由于皇帝的过问,“龙生九子”的训诂一时成为朝野的显学,人人争相谈论,唯恐落后。李东阳等明代文人笔下多有提到龙生九子,但名称不尽相同,除了李东阳版本之外,另外一个影响比较大的版本来自杨慎。杨慎在《升庵外集》中列出这样的名单:“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叫,今钟上钮是也。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饕餮(tāo tiè),好饮食,故立于鼎盖。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金猊,形似狮,性好烟,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杨慎与李东阳的理论两相比较,多有出入,但都极言“龙生九子,各不成龙”,似有所讽。龙生九子以李东阳和杨慎的两种说法最有影响,成为并列的两大体系,李东阳的九子体系出于草创,杨慎的体系后起,后人多以杨说为宗,逐渐抛弃了李说。当然,除此两说之外,又有各种杂说,比如陆容在《椒园杂记》中又有宪章、蟋蜴、螭虎、金猊等九子的异名,不一而足。因为是龙之子,所以九子又都精通水性,与海洋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虽然其中有的离开了海,但都有着海洋籍贯,故一般将其作为海怪来研究。

其实,九子的形象并非明代才有,在明代之前,九子早已流传于世,比如饕餮之类的纹样,商周青铜器中已经出现,饕餮被认为是蚩尤的头颅所化。面对此类古史传说,明人无非是整理国故,将九子之名系统化而已。明人的笔记中对“龙生九子”的说法之所以不一致,皆因其来源驳杂之故——有那么多神兽被强拉来充数。于是,国故中的怪兽一一出场,成为龙子,为龙崇拜的神系增砖添瓦。

如果说“龙生九子”的具体名目最早见于名人笔记,那么民间“龙生九子”的故事则要早得多。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金石遗文汇编《集古录跋尾·卷十·张龙公碑》,据欧阳修的记载,这篇碑文刻于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撰者赵耕,碑文里提到的张路斯天赋异禀,生有九个儿子。他罢官之后,每天晚上都要外出,归来时身体常常又冷又湿,妻子石氏感到奇怪而询问,张路斯说自己是龙。蓼人郑祥远也是龙,于张路斯争夺池塘,难分高下,最后,在张路斯的九个儿子帮助下,他终于打败并杀死郑祥远,于是张路斯和九子都成为神,颖上遂建“张公祠”,又名“九龙庙”。

龙生九子图像最为系统最为齐备者,当属日本学者野崎诚近关于中国风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图案解题》,此书民国初年出版于天津,正值新旧之交、国故零落之际,却由日人完成此著,不由令人感慨。《吉祥图案解题》收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四百余幅,龙生九子各有专图,所采用的名目,与明人杨慎所述最为吻合,似是遵杨慎之说绘制而成的图像。现依照九子之序,简述九图如下:
一曰赑屃,龙生九子之首,龟形,力大无穷,能驮巨碑。以龟为碑座,显然是取其长寿与牢固之意,而碑又多为记功、旌表之用。文字摹刻上石,自然希望千年流传,使后人知之,永垂不朽,龟形的碑座的出现,可谓众望所归。赑屃作为龟形兽,怎会成为龙族?《淮南子》云:“介潭生先龙,先龙生玄鼋,玄鼋生灵龟,灵龟生庶龟。” 可见龙与龟早有血缘关系,龟是庶出之子,因此,赑屃被列为龙之子也就不足为怪了。野崎诚近的赑屃头部仍似龙形,巨口吞吐,鬃鬣翕张,只不过缺少龙头上的鹿角,触须也大为缩短了。头部以下,便都是龟形了。如今我们去故宫、孔庙等古迹游览,赑屃的身影随处可见,有的赑屃四腿上还雕出了龙鳞,甚或在身后加一条鳄鱼似的密鳞长尾,极力彰显它与龙的血亲关系,而它的负重与隐忍,却早已溢出了龙族的神格。赑屃的存在往往是伴随着帝国的荣耀,帝国烟消云散之时,它驮负的荣耀之碑尚在,着实牢固,它的寿命比帝国还要长久。那些妄图不朽的自矜与自夸,在历史面前已经成为笑柄。

二曰螭吻,是龙头鱼身之怪。螭吻属于舶来品,又名鸱尾、蚩尾,由佛教中的摩羯鱼演化而来,是印度神话中水神的坐骑,其头部似羚羊,身体是鱼,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已出现了摩羯形象。佛教在中土的流传过程中,摩羯吸收了中国龙文化的因素,变为鱼头龙身,成为鱼和龙的合体,谓之螭吻。古建筑的房脊上常见,谓之“脊兽”,《太平御览》载:“汉柏梁殿灾,越巫言,海中有鱼虯,尾似鸱,激浪则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以厌火灾。”可见螭吻善于降雨,最早被用来殿阁防火,它本是水神的坐骑,因此带有水神的神格,并且附会出灭火的功效。野崎诚近的螭吻图龙眼圆睁,龙鼻高翘,以示警觉,龙嘴大张,露出四颗尖牙。时至今日,我们在檐角上常觅得其身影,它以下颚贴住檐角,也有时会吞住屋脊的末端,又谓之吞脊兽。它的鱼尾短促而有力,向上弯折,远远高过了头顶,尾尖一直指向了天空,似乎随时都会破空飞去。在旧时的深宅大院,我们常能看到螭吻矫健的身影,尤其是在黄昏中的螭吻的剪影,更为大宅平添了几分寥落。

三曰蒲牢,似乎是龙的微缩版,也是九子之中最像龙的一位,只不过和龙相比显得太小了些。这只不起眼的小龙常被安放在铜钟的钟钮上,作为约定俗成的一种装饰纹样。据说蒲牢“平生好鸣”,也就是喜欢鸣叫,把它作为钟钮是最为相宜的。《淮南子》载:“闾伐楚,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这里说到的九龙之钟就是以龙为钟钮的一组编钟,看来以龙为钟钮的传统源远流长,乃至后世佛寺之钟也多饰物以龙钮,因而出现了蒲牢之名。蒲牢的鸣叫声响极大,因此能使钟声更加明亮悠远。蒲牢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害怕鲸鱼,每见鲸鱼都要大声吼叫,然后转身逃跑。所以为了钟声响亮,许多钟槌做成鲸鱼形状,以便达到最大声效。吾友朱琺先生对蒲牢有一番妙论令人拍案叫绝:“它最擅长发出与其渺小身胚并不相称的宏音,因而往往被神佛囚禁在钟这种乐器兼法器上。”(朱琺《我们为什么需要妖怪》,《艺术世界》2013年第9期)这给我们提供了观察蒲牢的政治学视域,蒲牢俨然成为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与此同时,朱琺先生认为擅讲鬼怪故事的蒲松龄即蒲牢由海登岸后的人间化身,是游戏人间的神祗。同样,蒲松龄也是以其渺小的身胚发出了并不相称的宏音,他一身卑微,却至今余响不绝。野崎诚近的蒲牢图取了钟的上半部,此处所绘制的蒲牢为双头龙,取对称之意,双龙弯曲的身形作为钟钮,两只龙头则紧紧叼住了硕大的铜钟,内中另穿铁链便可悬挂,它承担了钟的所有重量,而且要为钟声的大小而负责。

四曰狴犴,是牢狱之神,狱门上的虎头兽就是狴犴,故牢狱又称为狴牢,李商隐有诗云:“手封狴牢屯田制,直厅印锁黄昏愁。”狴犴不仅急公好义,还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身兼数种道德家才具备的美德。除了牢狱门外,长官出行时的“肃静”、“回避”的衙牌上有它在虎视眈眈,以增添长官的威仪。传说狴犴像古代神兽獬豸一样,能在公堂之上辨出善恶,把有罪之人吃掉。宁可相信兽的判断,也不相信人有公正,可见人治时代的司法黑暗,狴犴正是与古代司法难解难分的奇兽。野崎诚近所绘的狴犴图是衙牌上端盘踞的虎头,它两只前爪抓住衙牌上端的两个方角,每只爪有三趾,并露出锐利的爪尖。衙牌的主体部分隐去不画,旨在重点突出狴犴的形象,它的身子躲在衙牌之后,只把头探出衙牌顶端,似乎有意遮掩形迹。它齐整的牙齿之外又有两颗獠牙,抬头纹和小耳更见城府,它似笑非笑,神情暧昧,这种神情如此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我无论如何也难相信此君是善类。

五曰饕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常客。《吕氏春秋》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据说缙云氏的“不才子”就是蚩尤。黄帝战蚩尤时,蚩尤被斩首,头颅落地而化为饕餮,最喜暴饮暴食,贪得无厌,无以复加,它有头而无身,吞噬一切,而后漏尽,是天下至为残暴的凶兽,故而常用在煮肉的鼎盖上,起到警醒之意。饕餮与龙的关联甚少,不知何时被归之于龙的子孙,可见“龙生九子”这一概念的拼凑本质,更像是上古神兽的一次集中编队。野崎诚近的饕餮图改绘自青铜器纹样,这个有着狮鼻和鬈发的怪兽,正扇动着肉翅,张着无所不吞的血盆大口迎面飞来,仿佛要映照出我们心中的无尽贪欲。眼下正是盛产饕餮的年代,物质过剩,贪欲却似饕餮一般难以餍足,每见饕餮图,便暗生怵惕。

六曰蚣蝮,又名霸下,俗称避水兽,是九子之中的爱水之辈,常见于桥梁之上,据称有此兽镇住大水,桥梁便可无虞,可见蚣蝮在桥梁建设中的禳镇功效。蚣蝮像龙,身比龙小,头比龙扁,身比龙粗短,更接近蜥蜴、鳄鱼之类的兽形,流线型的身躯,似乎更识水性。野崎诚近笔下的蚣蝮趴在桥洞顶端,俯瞰着河面的滔滔流水,丝毫不知厌倦。它肥硕的上身露出石桥,尾部却陷入石桥之内,杳不可见,仿佛它生来就具备穿石而过的本领。如果我们走过古石桥,在拱桥顶端就会看到蚣蝮的孤单身形,它的年华并未随流水老去,相反,是变动无常的流水在它的眼中老去。

七曰睚眦,即刀剑上的龙形纹饰,或作为刀环及剑柄的吞口兽。睚眦平生喜好杀伐,借其威以壮兵刃之威。睚眦本意为瞪眼怒视之意,故皆从目,《史记·范雎传》说范雎心胸狭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后来衍生出成语“睚眦必报”,是为睚眦的本来意义。睚眦的仇恨,转化为杀伐之意,成了兵刃上的抽象符号。野崎诚近笔下的睚眦取战斧之形,内中有两只睚眦,头颅似豹,一只睚眦朝天吐出尖刺,另一只睚眦朝左侧吐出月牙形的斧刃,它们以尖刺和锋刃为口舌。这般嘴脸,果然杀气腾腾,令人难以直视。

八曰狻猊,狻猊即狮子。狻猊是外来物种,《尔雅·释兽》云:“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曰:“即狮子也,出西域。”彼时的狮子,还是被当做神兽的,相当于传说中存在的麒麟、白泽等怪兽的身份。最早出现狻猊的古籍是《穆天子传》:“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因其喜欢烟雾、好踞坐,所以被放到了香炉上。李清照词“香冷金猊”即拿狻猊代指香炉,在某种语境下,狻猊完全可以成为香炉的代名词,可见二者契合度之深。狻猊的流行,与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香谱》曰:“香炉以涂金为狻猊之状,空其中以燃香,使香自口出。”野崎诚近的饕餮是对《香谱》所记载的香炉的摹写,兽头为香炉盖子,兽四腿为香炉腿,是为古代香炉制式之一例,自从有了这种制式,狻猊这只怪兽就整日踞坐,喷云吐雾。
九曰椒图,似螺,疑似自闭症患者,取其作为宅门的吞环之兽,避免宵小之辈进入,起到保家护院的作用。《后汉书·礼仪志》云:“商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即言螺的闭合功能。《百家书》载:“公输般见水蠡,曰:开汝头,见汝形。蠡适出头,般以足画之,蠡遂隐闭其户,终不可开,因效之,设于门户,欲使闭藏当如此固密也。”水蠡是一种形似螺蚌的水中怪兽,鲁班以能工巧匠的绝世画功,偷偷用脚画下了它的真形,虽然中途被发现,但仍留下了草图,估计细节部分要靠记忆和想象来复原。鲁班以此作为椒图的设计样本,用之于门户的设计。看来,椒图走上门户,还是公输般(即鲁班)的发明。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个工匠的专业精神,其以身试险的勤勉甚至丝毫不输于政治家。野崎诚近的椒图作兽形,一张鬼脸口吞门环,取幽闭之意,兼具门神的某些功能,使鬼魅不敢进犯,门户得以平安。

在十进制中,九是最大的数,极言其多。与“龙生九子”相似的,还有“凤生九雏”,所生皆为禽类,与“龙生九子”的兽类谱系遥遥相对,共同支撑着古国的动物政治学图谱。龙生九子的传说是明代兴起的龙文化大整理,神秘的龙文化已非帝王专有,终以九子的形式实现了文化下移,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