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是全力收复新疆还是对付日本,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高下立判

晚清时期,国家积贫积弱,边疆危机空前激化。在这其中,尤以沙俄和英国插手的新疆、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为严重。

同治四年(1865年),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此后得到英国的全力支持,沙俄也乘机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同治十年,日本以琉球船只被台湾高山族人杀害为借口,出兵台湾,虽未成功,但引起李鸿章等人的高度警惕。李鸿章力主加强海防,大量投入资金,经营台湾,以捍卫东南沿海安全。

海防紧张,新疆塞防又告紧急。在此过程中,因为经费困难,清廷左右为难。

对此,直隶总督李鸿章明确提出,两者万难兼顾,唯有舍塞防,全力经营海防才对。在他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的奏折中,提出“暂弃新疆,划界自守,将塞防经费挪作海防之用”。在他看来,新疆即使无战争,每年花费兵饷亦有300余万两,“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作;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光绪元年二月,李鸿章再次提出,新疆北邻俄罗斯,西接土耳其等诸国,南靠英属印度,这些国家日见强大,即使勉强收复新疆,将来也断难久守。不如命在新疆的清军各守现在边界,把节省下来的军费全部挪作海防之用。

针对李鸿章的意见,左宗棠于光绪三月十五日,提出了一份长篇奏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西北自古乃中华重地,当年乾隆开疆2万里,耗费巨大,朝廷上下都有怀疑,但乾隆不为众议所惑,终将新疆纳入版图。当前局势,欲拒俄人,必先平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重新疆可保蒙古,保蒙古可保京师。若新疆不稳,则蒙古不安,陕甘山西有虑,京师也无法高枕无忧。总之,“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废,只是要相机缓急。而且,目前形势,在沿海开战暂无可能,收复新疆却刻不容缓。海防经费本多,塞防经费本少,“是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大有所妨。”

李鸿章攻击左宗棠主张出兵新疆,乃是为个人名声,“不顾国家安危”。左宗棠则称:臣本一介书生,承朝廷特殊恩典,破格拨用。且今年已六十有五,正苦日暮途长,又何必贪图天大功过?然而,伊犁既为沙俄所占,阿古柏又大举进攻,如有不主动出击,大局不堪设想。形势所迫,岂容臣有个人之想?

海防塞防之争持续了半年之久。最后,军机大臣文祥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认为收复新疆、南辖回部,北抚蒙古,以备英俄,才是安边的“久远之计”。

于是,左宗棠临危受命,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经过数年的时间,最终收复新疆。

在崇厚出使沙俄谈判、收复伊犁失败后,年近七旬的左宗棠再赴新疆统筹军务,他不顾衰病日臻,还把备装遗体的“舆梓发肃州”,以表示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誓死收复伊犁。后经曾纪泽谈判,终获成功。

海防塞防各有各有道理,各有各的难处,但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日后的历史走向来看,如果当时清廷采取了李鸿章的最初主张,日后之中国,乃绝非今日之中国。

另一方面,李鸿章所积极支持的海防工程,也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在日军的进攻之下毫无还手之手,堪称清朝最大的“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