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是封建时代当朝皇帝在皇宫之外建立的办公和休闲居住场所,有固定的,也有临时的。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顺势沿用了明朝的皇宫,围墙高耸,壁垒森严。
在紫禁城中时的皇帝,基本都比较恪守皇家礼仪规矩,但出了紫禁城,那就自由自在多了。
大概缘于此故,他们都愿意在皇宫之外修建“行宫”,名曰“避暑”,实为休闲游乐。
清代从入住北京皇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起,康熙、乾隆达到高潮,至慈禧太后时期,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名目繁多的各式行宫,总数达到112座。
有研究人员梳理归纳后得出结论:清代皇帝行宫的分布和兴建,与各朝皇帝出巡的路线密切相关。
大致分为南巡、东巡、西巡、京畿周边以及赴泰山朝拜和赴河北北部内蒙交界处秋狩几个方面。
其中,赴北方木兰秋闱的行宫最多,计有33座;京畿周边行宫总计有23座。
众所周知,清代最为兴盛的是康乾时期。
康熙帝和他的孙子乾隆帝,都爱好出巡,尤其是乾隆,出巡主要是为了游山玩水,这二人且在位时间都超过半个世纪,所以,行宫修建也多在康熙、乾隆年间。
中晚期的道光以及慈禧时期,也修建有行宫。
于是,除了北京紫禁城皇宫外,清代拥有团河行宫、圆明园、颐和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春熙园、乐善园、南苑行宫、盘山行宫、桃花寺行宫、隆福寺行宫、无锡寄畅园、五台山台麓寺、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养源斋、正定隆兴寺、盛京行宫、汤泉行宫、静寄山庄、邯郸行宫等上百处名扬朝野的去处。
清代皇家兴建行宫,有的是由朝廷出资,比如热河行宫、盘山行宫、圆明园、颐和园等。这些行宫规模大,修建周期长,费时费力,费用来自国库;
有的是由地方官吏向各方面筹措银两,朝廷也承担一部分,诸如五台山台麓寺行宫、菩萨顶行宫等;
还有一类是由富商豪绅出资,如江南的杭州府行宫、西湖行宫、邯郸行宫等。
清代的乾隆一朝,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鼎盛阶段,从乾隆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间,皇家建园几乎没有间断。
但努尔哈赤的后代,一个不如一个。国运国势从嘉庆朝后期就走了下坡路。
到了晚清岁月,清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多数行宫或弃管、或在天灾人祸中遭破坏而荒废,“名存实亡”。只留下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盛京行宫(沈阳故宫)等寥寥几处。
这里面,盛京行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皇宫,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称之盛京行宫。
在康熙十年(1671年)至道光九年(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到辽沈,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盛京行宫则成为东巡皇帝和后妃居住之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进占中国东北,盘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宫一度在俄军控制下,成了他们的操练场。
随后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双方举行“奉天大决战”。获胜日军进入盛京,旧日皇宫也遭到洗劫。
北京城郊的南海子,又名南苑,清初曾是皇家的狩场所之一。
顺治十五年,朝廷直接将旧提督衙门官署进行了整修和改建,把它当做在南苑的旧衙门行宫。后来在南苑一带又修建了一座新衙门行宫。较大的在西北边,名为“怀坊”,小的名为“围河”。
光绪十五年之前,南苑仍蓄养有黄羊、鹿、四不像等食草动物,后来因汛期永定河决口,苑墙被冲倒,所有兽类都跑到西山去了,南苑行宫从此彻底荒废。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朝廷在今天大兴区的南红门地区修建一座全新行宫----团河行宫。
团河行宫占地400余亩,各类建筑600余间,是清代在南海子皇家苑囿建造的四座行宫中建筑最宏伟、功能最齐备的一座。
团河行宫虽屡遭劫难,但原址保留至今,园林形态还算清晰。专家们从历史档案馆找出了乾隆时期的团河行宫平面图,上面标有详尽的各宫殿尺寸、坐标,对照现地找到了各宫殿所处的准确方位。
2019年,团河行宫主体修缮工程就已基本完成,京郊皇家第一行宫重现昔日风采。
据说,南苑虽为清初皇家狩猎之所,但除康熙帝时常光顾之外,其他皇帝很少来这里消遣。康熙帝在位时,每年会在此住几个月。
清代的静寄山庄,亦称盘山行宫,位于蓟县境内的盘山南麓,是清代康熙帝所建避暑山庄,也是雍正当亲王时建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座皇家园林。
行宫随山就势,蜿蜒起伏。墙内亭台楼阁,花木水草,与盘山诸寺遥相呼应。最北部偏西有一座名为石佛山的小山。山虽不算高,但很有气势。盘山行宫分为行宫和苑景两部分。
乾隆皇帝先后在此驻跸三十余次;嘉庆皇帝驻跸七次。道光十一年,朝廷裁撤盘山行宫,将所有陈设都运往承德避暑山庄。清末时此处虽有人看守,但已荒废,现仅存遗址。
汤泉行宫位于承德市承德县头沟镇,为清帝和后妃龙浴之处。
这里从明朝起就被辟为皇家禁苑。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在此建汤泉行宫,设有汉白玉方池,用来洗浴。
康熙五十五年,康熙帝亲自撰写了《御制汤山龙尊王佛庙碑记》,对汤泉进行赞美:“考汤泉著于史传者,骊山天都最为名迹,其他亦散见于山经杂志,而兹泉尤为灵异。”
乾隆年间,又向北扩展建成一座清幽的园林,称为后宫。前宫为皇帝处理政务之处,后宫修建了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汇泽阁、开襟楼等场所。后遭八国联军破坏。
清末至民国时期,当地地方官和老百姓一直对汤泉行宫加以维护。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医疗机构,利用汤泉水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并在后宫辟建遗址公园,现存有龙池、庙宇、荷池、叠桥等。
桃花寺行宫,位于蓟县城东17华里的桃花山上。
据道光《蓟州志》记载:桃花山,在州东十八里,山有桃花,放时较他处独先,以此得名。山半有涤襟泉,纡曲流绕,碧澄可爱。有刹名桃花寺。东接皇陵五十里,为銮舆必经之路。乾隆十八年建行宫于山半。
桃花寺行宫有乾隆御题八景。即:咏晴雪、小九叠、吟晴簌、坐霄汉、云外赏、涤襟泉、点笔石、绣云壁。
桃花寺行宫于民国期间被毁,现仅存基址。
圆明园曾被清代五朝皇帝当做“御园”,属于行宫和皇家“避暑”场所之最,一度与紫禁城皇宫齐名。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焚毁。
这段伤心历史已是人尽皆知,不再赘述。
其实,咸丰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京,在火烧圆明园的同时,还把西山几处皇家行宫都给烧了。同治帝及光绪帝初年,只好把西苑中海扩充一下,将就着当做行宫住,与之前皇帝的排场已没法相比。
现今广为知晓的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秋天围猎的居住场所。
承德避暑山庄之名,是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题字称谓,也算最终命名。之前一直叫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
最初,这里本是皇帝北巡御道上众多行宫中的一个,从康熙四十二年开始修建,至乾隆四十七年基本建成,逐渐成为清朝都城之外的一个政治中心。
康熙帝、乾隆帝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都曾在这里举行。
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
嘉庆皇帝、咸丰皇帝则驾崩于此。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逃到避暑山庄避难的咸丰帝,在这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
慈禧太后的政治起步及她联手发动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
这里名为避暑山庄,实是一个军事重镇,。也是朝廷唯一设置了重兵防守的行宫。
许多人都知道明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的故事,以为清兵就是从山海关一条路杀入关内的。
其实不然,即使不走这条路,清兵仍照样可以入关,只是要绕路罢了。
据记载,在吴三桂降清之前,山海关没有失陷时,清兵就曾经兵临过北京城下,他们走的就是热河这条路。
康熙皇帝在热河建立行宫后,还定下规矩,要求此后的皇帝每年都要去一次热河行宫,名曰狩猎,实为显示大国天朝之威。
乾隆在热河行宫处驻的时间最多,他的生日在秋天,也趁秋狝之礼在此过寿诞。
在河北省滦平县城东北10公里处有个兴洲行宫。位于滦平县大屯满族乡兴洲村的兴洲河西岸。
这座行宫始建于清朝顺治八年,历经康熙、乾隆年间两次扩建,包括宫殿区、贞节牌坊、观音寺三部分,总面积1.2万平方米,是古北口外唯一幸存的清代早期行宫。
康熙皇帝北上围场狩猎时,曾经两次下榻于此,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江苏宿迁京杭大运河边上,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多次于此驻跸,又名乾隆行宫。
这座行宫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等历代皇帝的修复和扩建,形成了一定规模。“文革”时期,这里曾被当做公社的粮仓,所以基本未遭破坏。
位于天津蓟县城东北25公里的隆福山下,有个隆福寺行宫。行宫因左侧毗邻隆福寺而得名。
隆福寺,是清代皇帝驾崩入葬之前的暂安之所,隆福寺行宫则是皇帝谒陵的临时驻地。隆福寺行宫修建于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
一首《乾隆御制诗》,描述了隆福寺行宫六景:翠云山房、翠微室、碧巘丹峰、天半舫、挹霞叫月、翼然亭。
隆福寺行宫于民国时期被毁,现仅存基址。
最后说几句慈禧行宫,也称邯郸行宫。
它位于河北邯郸市城内中街(串城街)东侧,原邯郸专署院内北侧,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太后裹挟光绪帝逃命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返回回京,据《邯郸县志》记载,1901年11月,慈禧太后驻跸邯郸。邯郸行宫由此得名。
这座行宫为典型的北方复式四合院,前后南北两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前院是接受朝拜、奏请、议事场所;后院房前植有腊梅,环境幽静,为慈禧太后休憩之处。
现前院已改建为平房,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后院现存西楼二层,现还能辨认出原来的样子。
邯郸行宫于1995年10月被邯郸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