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大全网 - 海量说明书在线查询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干旱4大影响,十年禁渔前功尽弃,是天灾或人祸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段关于鄱阳湖持续干旱湖底干裂,变成捡鱼现场。鱼很多、淤泥很深、天气很冷。从7月以来,江西省一直干旱少雨,且受长江干流水位较低影响,鄱阳湖星子站的水位迅速下降,湖区水体面积急速缩减。

据9月27日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继续发布枯水红色预警,鄱阳湖星子站水位6.97米,低于历史最低水位0.14米,湖区通江水体面积只有240平方公里,而今年最大水域面积应为3331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与最大水域面积时相比,目前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9成以上。

今年8月以来,鄱阳湖里的人、鱼、草、鸟都在经受着干旱的考验,干旱近80天,水域面积缩小9成,鄱阳湖星子站水位7.10米,达到枯水红色预警标准,刷新1951年有纪录以来历史最低水位。那么鄱阳湖持续干旱影响几何?

一、当地农民损失严重

江西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的粮食主产区。夏秋两季,受持续高温、降水偏少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环湖地区出现程度不一的旱情。据媒体报道,眼下正是中稻的灌浆抽穗期,稻田能不能“喝饱”水决定着今年的水稻产量。

由于持续干旱,部分水稻因为反常天气产生虫害。当地农民种在稻田的水稻被一种叫二化螟虫子盯上,随便撕开一根发白的稻子秸秆。就会看到乳白色的蠕虫,扭动起潮湿的躯干。

今年的旱情来得早,并且时间长,正好处在晚稻吐穗期,在没有抗旱水源的地方,晚稻基本上绝收,单单临近鄱阳湖的春桥乡,就有耕地面积则近3万亩受灾。

有些水稻田是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赁下来种植的,往年一亩地还能赚300块,但是今年的干旱导致水稻收成欠缺,根据当前市场物价平均计算下来,一亩地1100块的成本,但一斤谷子便宜到8毛多的价格了。预计一亩地要亏七八百,按照200亩地计算的话一户家庭年底至少亏15万。早稻歉收,晚稻绝收——于是很多农民纷纷开展保中稻,能保多少就是多少。

二、越冬候鸟栖息觅食空间被压缩

9月中下旬开始,正是越冬候鸟向鄱阳湖迁徙的时节,而鄱阳湖提前两个多月到来的枯水期,改变了主体湖区及碟形湖的水域生态。地面干涸,湖草肆意生长,候鸟的觅食、栖息都成了问题。

鄱阳湖是我国著名的“候鸟天堂”,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仅在都昌自然保护区,候鸟最多时可达20多万只,整个鄱阳湖有近70多万只候鸟。并且随着近年来渔民退捕,环境好转,附近鸟类多了一些。湖区的留鸟的数量每年大致增加了13%到15%,特别是夏候鸟灰头麦鸡繁殖增加较快。

时间来到10月份,鄱阳湖水位降至12米左右,进一步压缩了候鸟的栖息觅食空间,同时在缓慢退水的过程中,沼泽、泥滩逐渐露出,为候鸟提供源源不断的螺蚌、鱼虾和沉水植物。但枯水期的提前并延长影响,让候鸟的觅食行为也发生改变,向鄱阳湖周边藕塘、农田等人工湿地的扩散趋势愈发明显,将会进一步影响当地农民的正常耕种。

现在鄱阳湖的水位仍在不断下降,候鸟栖息觅食空间得不到保障,生态补水“满足不了所有鸟类的生存需求,会导致鸟类无法留下来生存,飞去别的地方,将是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湖里特有生物面临灭绝

一是江豚遭遇危险境地。

长江江豚属于红色名录极危物种,我国一级国家保护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一带。

国家为了拯救长江江豚,组成了15支湿地使者队伍,前往11个长江中下游江豚栖息地所在城市,开展社区调查和实地宣传,为江豚保护项目收集基本信息,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

江豚处于鄱阳湖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它的健康意味着鄱阳湖的健康。2017年的科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生活在鄱阳湖的江豚占种群总数近一半。可是鄱阳湖的江豚由于两种主要原因正面临死亡的威胁。

在鄱阳湖的江豚在之前是分散生存的,如今受到干旱持续,湖水缩小后,只能躲在有限的深水区域。有些江豚选择采砂遗留的沙坑作为栖身之所,但随着水位持续下降,沙坑与河道连接的出入口较浅,江豚搁浅风险较高。今年进入枯水期以来,鄱阳湖共发现两头死亡江豚,一头在松门山瓢牙头水域被发现,疑似因搁浅死亡,另一头死亡原因不明。另一个威胁,除了搁浅,江豚吃的鱼也不一定够,也会造成饿死。

二是湖内鱼类惨死于干裂的枯泥

2022年的国庆节继烟台海岸捡海鲜之后,鄱阳湖捡鱼也来啦。当地每天捡鱼的人络绎不绝,有水的夹缝就有鱼,每个捡鱼的人都收获满满。

10月6日,江西九江都昌县万户镇江景晨村一夜之间水位下降,原本湖水里的鱼全被搁浅。村民几乎全体出动捡鱼,大伙带着箱子和麻袋收获满满,箱子中装的鱼太多甚至需要3、4个人一起抬,收获几十斤。这就是目前鄱阳湖每天的一个现场缩影。

鄱阳湖水草丰美,盛产鱼虾,是鱼类优良产卵场。有记载的鱼类136种,到2013年,已锐减到89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鱼、贝、螺产量也较丰富。如今在干旱、湖水缩小的情况下大部分鱼类被赶尽杀绝,特别白鳍豚、鲥鱼、胭脂鱼等鱼类濒临灭绝。持续干旱湖底干裂,变成捡鱼现场,在湖底的干枯淤泥的夹缝,有水的地方就鱼,不管是死还是活的。

2021年1月长江干流及鄱阳湖开启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如今大量鱼类搁浅死亡,形成可笑的对比。有网友感慨,十年禁渔输给了一日的天灾。

鄱阳湖可能由“草型”向“藻型”转变

鄱阳湖作为最大的通江湖泊,就像挂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葫芦”,为长江下游贡献了近五分之一的水量,是维持着长江健康必不可少的“调蓄池”。

季节性水文变化造就了鄱阳湖的物种多样性:当水量减少时,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

随着枯水期的提前以及干旱的延长,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第一生产力的沉水植被,不仅能吸收氮磷元素,还能给鱼类和鸟类提供食物。但受湖水面积缩小以及干旱等影响,导致吸收氮磷元素的能力下降。

鄱阳湖是国内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没有受到严重污染或富营养化的大型湖泊之一。如果不加强保护,鄱阳湖有可能从“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转变,即沉水植物很可能被藻类取代,“一旦变成藻型湖泊,生物多样性将大大减弱。”

另外,由于干旱水位下降,鄱阳湖提前115天进入极枯水期,水位退降,无垠薹草生根,被游客戏称“鄱阳湖大草原”。

鄱阳湖的大干旱是天灾还是人为?

江西省气候中心自7月份以来,经常发布气象干旱红色预警,由于高温少雨干燥天气影响,江西局部重度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80多天。

根据长江水文中心的数据,鄱阳湖水系的径流量只有1280立方米每秒,而洞庭湖水系有2190立方米每秒,鄱阳湖不到洞庭湖的60%。由此可见,鄱阳湖提前三个月进入枯水期,根本原因在于气候,降水少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天气热导致蒸发量加大。

鄱阳湖出现大旱,有人将矛头对准宜昌的三峡水库。往年鄱阳湖出现水灾,也有人将矛头指向宜昌的三峡水库。感觉无论发生何种自然灾害,责任在三峡!如今遭受的旱灾没有任何证据和数据表明与三峡水库有必然联系。

也有人说因为湖西在挖坑扩充水道,湖东自然浅滩了。很多当地有切身体会的人们呼吁保护环境,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鄱阳湖建几级水闸呢?

对于鄱阳湖的干旱,有网友提出:趁着干旱,把淤泥都清了,近边湖底也能变深一点,雨季时就能多蓄水,还能减轻点水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