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懂得一点词牌的人,估计无人不知《青玉案》,特别是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句子,更是千古绝响。
因为前人的词作太美好,也引得后人争相唱和,却不知,这个词牌在写法上是有严格要求的。
下面,我们就说说《青玉案》正式的写法。
‘青玉案’一词源于张衡的四愁诗,其中有‘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的句子,其意为四处寻找品行高洁的君子而不得,表达了作者徘徊怅惘的悲怆之情。
后来,贺铸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唱响了青玉案的正格。
【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为正格的青玉案,格律要求上下两片的四字句均要对偶。不过,大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只在上片使用了对偶法,下片四字句却未做对仗处理。
贺铸的《青玉案》是以‘小令’的笔法来赋写形成整体架构。上片由面(横塘路、芳尘去)到点(芳尘、花月、朱户)来写,由全局向局部细化,以深化 “春知处”的细节来使 “愁”具象化、画面化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而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则是以‘长调’的笔法来填的。上片一路实景大处来写,从“花千树、香满路”到“一夜鱼龙舞”,大气浑然。在过片的时候开始从一个细处‘头饰’来虚化“暗香去、寻他千百度”,让主观情绪外化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惊慨。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具体的创作手法来讲,这个词牌的首句应确立表意之象。贺词为‘横塘路’,辛词为‘花千树’。
之后,上下片的内容在此意象之下徐徐展开,并在两个三字断句上表现为跌宕生姿的流水对,最后,以上片第三句为主旨之始,展开整个词的主题。一直到了下片的两个七字句才把这首词的主题细化、写完。
接着,开始进入整个词的核心意境:下片的第三句。意即,上片的第三句是主旨之始,下片的首两句是主题之末,下片的第三句就要去虚化、升华意境,打造出整首词的核心意境。
【西山诗词客.青玉案】
芳华一刹东风面。玉枝砌、想青眼。发尽山盟无数遍。江头潮信,衡阳回雁,顷刻传人见。
添愁最是潇湘管,吹入幽肠叠清怨。偌个相思听不惯。虚窗秋月,凉风晓槛,忽落双飞燕。
当然,下片的三个七字句,也可以排比,排句之势要一气呵成,等到排比完了,逼出最后一个警策句群来,以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思想,使主题最后具象化、情绪化。
下片的第三句还起到呼应、承接从‘上片第三句到下片第二句’的作用,进而深化主题、收出核心意境。
对于正体《青玉案》来说,上下片的第五个句子也可以不入韵,上下片的两个四字句一般都是仄声来入,有的时候下片的两个七字句也可以对偶使用,但并不特别强求。
【西山诗词客.青玉案】
东风骀荡支无价。缠头锦、欢歌罢。美酒沽来明月下。良宵都许,吴钩会把,饮盛呼长驾。
蜉蝣一梦何须讶?万里河山泼如画。横入沧溟任叱咤。未名仍唱,天狼策射,渊出鱼龙化。
总之,《青玉案》适宜抒写幽咽的情调,全词除了韵脚句外,其他的句子也都用仄声字收脚,以‘拗怒、欲吞还吐’为主情调,适合感怀、记事、咏物。
总结起来,这首词就是一个单独的曲牌,有起拍、有二拍、三拍、煞拍,上下两片呈双调,但作用又不相同,通篇读下来就像一个单曲一样。
请问诸君,作为词作者,你的写法正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