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在他生前,其作品的知名度,就已经跨越了国界,一些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为丝绸茶叶,只为专程购买他的诗集。这位诗人就是生活在中唐时期的白居易,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伟大的诗人,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呤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仕宦之家。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辞世10年,杜甫也已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于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就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时,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白居易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走上仕途后又不顺意,他多次被贬官,老是处干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因而对社会各面都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虽然仕途不顺,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白居16岁时就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据说白居易当时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但当他读到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从这首诗,的确可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所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干批评唐玄宗的荒淫,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又颇含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令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白居易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行》,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告别,舟中离别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哀,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他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概,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相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以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成为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份,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份,它们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魂宝。
白居易一生留下3千余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村,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的著名论点。白居易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抄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即1131一1162年的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白居易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奏中呤》和《新乐府》出名。《奏中呤》10首,首首如利剑,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新乐府》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时间跨度较《奏中呤》大,内容也更广泛。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即为《新乐府》中篇章,这些诗篇爱憎分明,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中自由技法,形成了自己创造性的风格。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呤》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具战斗力的作品。
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生活,他在洛阳共居住了18年,虽被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的生活。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两年后病终,死后遵嘱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