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1861年5月7日出生,1941年逝世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泰戈尔
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同样是文字,长诗与堆叠的文字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些有生命的文字,是从浩瀚的文字海洋中,凝成水、化成石,沉成金的宝贝。
能与拜伦齐名的,恐怕除了歌德,就是泰戈尔了,这三位,都是享誉世界的大诗人。
与1788年出生在没落贵族简陋出租屋中的拜伦不同,泰戈尔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1861年5月7日,这位旷世诗人,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有13个哥哥姐姐,被父母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很喜欢他。
他生性自由,不爱刻板的学习,但是哥哥姐姐对他爱而不溺,在他们的监督下,泰戈尔接连换了4所学校,虽然没有完成学校的课程,但终究还算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正是追求自由的个性和受到的良好教育,成就了他诗人的体质。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也可谓相当传奇。
13岁到20岁:颇富浪漫主义的小诗人
泰戈尔17岁那年写的《诗人的故事》已散落,难以找到,这也是他去英国留学以前写的一首诗。
1878年,也就是18岁时,他听从父亲安排,远赴英国留学。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不过,却与他厌恶刻板的想法相冲突,在他的坚持下,改学了自己热爱的文学和音乐。
1880年,他学成回国,发表了那首我们有据可查的诗《野花》。不过,现在我们唯一能在网络上看到痕迹的,就是那一句“你不知道你有多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这是他在20岁时写的诗,仅此一句,就能看到满眼的青春气息和对爱情的渴求。
时至今日,仍有人在不懈的寻找这首诗的原稿,期望在他的诗里找到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21到25岁:成熟的浪漫主义诗人
1881~1885年,可谓是泰戈尔浪漫主义诗集的高产期,也是他转为现实主义之前的最后一批浪漫诗集。这期间,他出版了《暮歌》、《晨歌》、《画与歌》这些抒情诗集,还有许多的戏剧和长篇小说。
与浪漫主义的诗集不同,他所写的戏剧和小说,大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这里,就已经埋下了他转为现实主义的伏笔。
《大自然的复仇》是泰戈尔第一部成功的剧作,也是他叙事风格的开端。随后,《女王马丽妮》《年轻王后的市场》,接踵而来。
这五年,是一个成熟的浪漫主义诗人,逐渐把目光转向现实的时间。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下去管理祖传的佃户,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底层人的生活,有时间仔细观察他的祖国,以及美好的自然。
如果一个诗人的诗中没有苦痛,那只是因为尚未经历。
26到40岁:泰戈尔“愤青”创作高峰期
在26岁之后,泰戈尔逐渐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
19世纪90年代,他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了《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小说,集中揭露了当时印度的不合理现象,为底层人发声,这种行为,在当时印度的富裕家庭阶层,是非常罕见的。
他还发表了《金帆船》等5部抒情诗集及其他短诗和叙事诗。其中,收录在《缤纷集》里的《两亩地》,可谓是他为底层人发声的巅峰之作。
一个富裕的人,能够为底层人发声,这样的泰戈尔,真的算是不折不扣的“愤青”了。在当时的印度,换成一般人,才不会去管穷人们的死活。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40岁之后:经历伤痛终成大家,周游各国痛斥不义之举
20世纪初的泰戈尔是不幸的,接连遭受了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他把这些伤感、回忆,写在《回忆》、《儿童》和《渡船》中,真情实感溢于字里行间。
1910年,泰戈尔发表了长篇小说《戈拉》,成为反应印度生活的真实写照。1913年他的《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一跃成为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1915年他和甘地结交后,便走上了传播道义的路。他去过日本、加拿大、美国,痛斥了一些不公的现象。
1924年他还访问了中国,写文怒斥了英国的鸦片战争。那时候,他还和林徽因、徐志摩合影留念。而后,二人受泰戈尔文学风格的影响愈加深刻。
此后,他还去了俄罗斯,写了《俄罗斯书简》。
1941年8月6日,泰戈尔平静离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
泰戈尔的一生,都在为底层人的幸福、世界的道义而努力。
徐志摩这样评价他:
诗人超越阶层,道义永存世界。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大概就是泰戈尔想要看到的美好世界了吧!
希望这一天,能够快些来到,我们也相信,这一天,终将来到。
而今天,这位诗人的名字,160岁了。
参考资料:各大网站公开资料,部分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我是小新,一个用文字暖化灵魂的小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