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市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古称蒲坂。 总面积 1221平方公里,总人口 50万。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平安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
一、历史沿革
1、春秋属晋。战国属魏,为蒲邑。秦置蒲坂县,属河东郡,县治在永济市西蒲州旧城。西汉改蒲反县,东汉复改蒲坂县。十六国前赵为并州治,前秦为雍州治,后秦为并、冀二州治,夏为并州治。北魏神䴥元年(428年)置雍州,延和元年(432年)改为泰州,又置河东郡,治蒲坂县。北周改泰州为蒲州。2、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坂县置河东县,治蒲州镇;蒲坂县移治城东。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大业三年改蒲州为河东郡,义宁元年(617年)复为蒲州。治桑泉县(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临晋镇)。唐武德三年(620年)蒲州移治河东县,开元九年(721年)升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同年降为蒲州;乾元三年(760年)又升为河中府。
3、北宋属永兴军路。金属河东南路。元属晋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为蒲州,废州治河东县入州,属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六年升蒲州为府,置永济县为府治。
4、1912年废府为县。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7年与虞乡县并称永虞县,县治由蒲州移至今县城。1950年永济、虞乡复为原制,属运城专区。1954年虞乡县、解县并为解虞县。1958年永济、解虞二县并入运城县,属晋南专区。1961年永济、虞乡从运城县分出建永济县。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1994年撤县设市。2000年由运城市代管。
二、地名来历
因境内水利工程永济渠得名。据记载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正月,州民曾在蒲州城东开凿河渠,导河水以广灌溉,并命名为永济渠,寓意为永久之利。
三、风景名胜
1、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2、鹳雀楼。古时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
3、解梁古城。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为春秋时期晋国世卿智氏所建。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