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是河北省廊坊市代管县级市,地处京、津交界地带,与北京仅一河之隔,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行政级别最高的县级飞地。西距天安门30公里,西北距首都机场25公里,下辖东西两市区,被誉为"京东明珠"。
三河是环首都、京津冀,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总面积643平方千米,在河北县域最小面积排名中位列第八。2010年总人口为65万人。
东西最大直线距离约30公里,南北约20公里,总面积643平方公里。以地近洳河、鲍邱河、泃河三水故得名。三河市区西距北京58公里、南距天津125公里、东到唐山121公里,处在京、津、唐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的核心地带,在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居重要地位。
历史沿革
上古时期,尧建幽都,禹奠冀州。虞书肇十有二州,于冀分幽、并,于青分莹,此属幽州之域。
商朝,有幽、莹而无并,周有幽、并而无莹,职方所司,吕览所载,皆属幽州。
春秋战国,属燕国。秦朝,秦分三十六郡,属渔阳郡。
西汉,始置路县(今三河市和北京市通州区地共为路县)。王莽建新朝划天下为三百六十亭,改路县为通路亭。东汉,路县改称为潞县。潞县城当在今三河城西偏北三十里的军下村。
三国,属魏国。十六国,属前燕和后燕。北魏,属幽州渔阳郡。
隋,开皇初(公元581年)废渔阳郡,改属涿郡。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临泃县,分潞
三河市地图
县东部为临泃县(即三河县前身),因濒临泃水而得名,隶属于玄州。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再分潞县东部另建三河县。隶属于幽州。县名沿用至今。
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三河属南京道幽州都府蓟州。后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路置大兴府,三河县属于大兴府。
元属直隶中书省大都路。
明属北平府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三河属顺天府。
清属顺天府。据《大清一统志》载:"以地近泃、洳、鲍邱之水而名。"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直隶于中央政府,三河属京兆地区。公元1928年,迁都南京,直隶改称河北省。三河县隶于河北省。
1958年并入蓟县。1962年复置三河县。1993年3月撤县设市。[1]
2017年10月,河北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要与北京通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2]。
地理环境
折叠
地理位置
三河市位于北纬39°48'至40°05'、东经116°45'至117°15'。境东与天津市蓟县交界,北与北京市平谷县接壤,西北与北京市顺义县为邻,西隔潮白河与北京市通县相望,西南与大厂回族自治县毗邻,南与香河县接壤,东南与天津市宝坻县相邻。
折叠
地形地貌
三河市地理位置
三河市地处燕山山前平原地区,总的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倾斜,按地形地貌特点,可分为低山丘陵,平原和洼地。其中平原面积最大,主要由潮白河。蓟运河冲洪积扇构成,平均海拔高程5.9-31.9米(黄海标高),地面自然纵坡1/1500左右,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本市东北部的蒋福山地区。该区域周缘为海拔335.2-458.5米的龙门山和青龙山,中间为海拔200-212米的蒋福山盆地,此外在本市西北部还有一海拔90.4米的孤山挺立于倾斜平原上,洼地主要分布在本市东南部的引泃入潮与鲍邱河、潮白河两岸、地势低平,多积水洼地。[3]
折叠
气候环境
三河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1℃,历史极端气温分别为40.2℃和-25.8℃,总降雨量为905.1mm,年蒸发量1681.9 mm。历史平均降水量为617.4mm。相对温度平均为58%,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870小时,历年平均无霜期183天,最大冻土深度77cm,最大降雪厚度26cm 。辖区一年四季分明,风调雨顺,气候温和宜人,风沙量小,自然破坏力极低。
区域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4年三河市地区生产总值482.1亿元,增长8.4%。财政收入93.2亿元,增长12.6%,位居全省第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88.7亿元、779.4亿元,增量分别达到136.2亿元、141.8亿元,七项指标均居全省县级首位。固定资产投资428.6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5亿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万元,增长9.5%
2013年,三河地区生产总值42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250.8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141.9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8:60.3:31.9调整为7.6:59:33.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4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
折叠
第一产业
2012年,三河市粮、果、菜、花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万公顷、8600公顷、8000公顷和860公顷;牛、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0万头、79万头和1500万只。
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6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30.4亿元,增长8.8%;林业产值0.3亿元,下降14.6%;畜牧业产值30.1亿元,增长4.1%;渔业产值1.2亿元,下降0.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增长3.2%。
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38006公顷,比上年减少173公顷;总产量24.2万吨,比上年减产1.1万吨。其中,小麦产量9万吨,比上年增长0.4%;玉米产量14.8万吨,比上年减产1.2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82公顷,减少18公顷;总产量145吨,减产21吨。油料播种面积177公顷,减少2公顷;总产量417吨,减产2吨。蔬菜播种面积13671公顷,增长5.0%;总产量82.2万吨,增长2.3%。全年花卉种植面积948公顷,比上年减少0.1%。生产鲜切花255万枝,增长1.6%。生产盆栽观赏植物725万盆,与上年持平。
2013年肉类总产量8万吨,比上年增长0.5%;禽蛋产量3万吨,增长0.2%;奶产量8.9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1.1万吨,下降0.8%。
2013年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2.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全市395个村全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汽车"三通,通有线电视村数达到145个,比上年增加65个。农业机械总动力57.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拥有各类拖拉机5624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21台,比上年增加54台。农村用电量46272万千瓦小时,增长2.0%,化肥施用量(实物量)74269吨。
折叠
第二产业
2012年,三河市拥有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近千家,存量资产达30多亿元,年创产值超过100亿元。在巩固和改造印刷装订、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全面加快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现代高效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建立了信息产业园、生物制药园、软件园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2013年,三河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实现增加值155.6亿元,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分轻重看,轻工业企业发展快于重工业企业。轻工业实现产值313.1亿元,增长22.5%;重工业实现产值388.2亿元,增长17.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6.5亿元,增长16.3%;集体企业实现产值14.9亿元,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实现产值556.9亿元,增长23.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产值63.8亿元,下降10.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产值49亿元,增长34.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利润5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实现利税0.6亿元,增长2.4倍;集体企业实现利税2.8亿元,增长8.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税49.6亿元,增长3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税13.8亿元,增长0.4%;其他企业实现利税7亿元,增长29.8%。
折叠
第三产业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分地区看,城镇零售额74.2亿元,增长15.3%。其中城区零售额为58.4亿元,增长15.0%;乡村零售额27.0亿元,增长14.6%,增速低于城镇0.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额为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47.5%,烟酒类增长13.4%,服装类增长3.1%,化妆品类增长22.1%,日用品类增长39.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24.5%,中西药品类增长20.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9.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25.2%,汽车类下降29.8%。
2013年完成邮政业务量4339万元,增长33.7%;网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65万元,增长14.8%。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2万门,市话用户85105户。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3.1%。
2013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830835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31629万元,增长16.4%。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56722万元,比上年增长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