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管理,为留守儿童插上腾飞的翅膀
---XX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报告
根据上级关于留守学生有关要求,结合XX学校留守学生的成长状况,为切实抓好我校留守孩子关爱工作,深入推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学业质量水平,尽力避免学生“两极分化”,我校多措并举,做好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
一、留守学生成长现状
XX学校地处偏远的湘口街,留守学生相对较多,学生家庭结构复杂,即多数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组合家庭中,家庭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我校作为XX、XX、XX、一冶两区四地的留守儿童服务基地,学校教师不仅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还要扮演多重角色——生活指导者、亲子关系间的协调者、心理健康指导师等。教师对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从理论角度到现实问题的认知,再到实际运作,其难度和压力都具有多面性。
(一)人格不健全,性格有缺陷。孩子远离父母,缺乏成长的关爱、心理指导,人格偏执,性格内向——自卑、敏感、孤僻,缺乏安全感。
(二)情绪消极,脾气暴躁。孩子生活在复杂的家庭中,缺乏和谐的家庭教育,亲情、情感和心理的关怀缺失,心理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自闭、抑郁、胆怯,生活、学习内动力不足。
(三)学习自觉性差,甚至放弃学业。孩子缺乏家庭的约束管教和学习指导,导致他们的学业发展受限——厌学、逃学、辍学,缺乏学习动力。
二、留守学生“两极分化”归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
1.留守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和指导,缺乏对生活的“正常”认知。农村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有效的沟通和适时的生活指导,家庭教育手段简单粗暴、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致使他们的家庭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无生活目标。
2.留守学生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教育参与、生活陪伴,留守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资源,对家庭教育认知落后。家庭教育策略不当,亲子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的道德品质滑坡,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3.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低文化、无视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农村老人,他们在体力、智力上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投入时间有限,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为学校的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
1.师生情感不融洽。教师队伍教学思想、理念落后,对职业本位认知不够,缺乏广泛的内在认同,缺乏对处在叛逆期的留守学困生的正确认知,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的“叛逆性”遇到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2.学法指导不当,遇难不究。教师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习惯难以形成,学习效率底下——学生的“发展期”遇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期”。
3.学校管理手段落后,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师工作积极些不高。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上的工作制度、评价机制不健全,不能激发教师专业化提高意识,教育教学实践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管理部门的“高标准、高要求”遇到学校“发展停滞期”。
(三)家校共育缺乏合力
家校社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密切配合,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课程,学校教育失位;
2.学生评价手段单一,评价结果片面、主观,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3.家校共育水平有待提高:家校沟通渠道不畅通,合作面窄化。一方面,学校教育未达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预期,家长不信任教师,另一方面,家长将教育难题推给学校、教师,在不信任中,学校教育的主动性大打折扣。
三、留守学生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XX经开区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问题突破、结果导向。
深化智慧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激励教师自我改变狭隘的教学观、错误的课程观,探索后疫情时代的补偿性教育教学模式,关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关注课堂教学改进,关注农村“学困生”转化和家校协同研究,切实改变学生“两极分化”,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聚焦课堂教学改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改进教师低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教、学、考新路径,减小 “两极分化”学生群体。
2.聚焦课堂教学诊断。优化教学手段,倒逼教师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找到质量提升的有效通道,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勉励教师自觉为“学困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辅助资源,构建一个高质量的认知环境。
3.重视作业质量。提高作业、考试设计质量,激励学生参与学习,高效达成“双减”工作目标
四、留守学生教育的应对措施
为促进工作方式的改进,摸索合适的策略,保障留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目标达成,XX学校教务处联合年级组,加强工作指导、适时督导、科学施教——及时摸清学情,科学调整课程计划;精细编排教学进度,合理控制教学容量;多样选择教学方式,精准定人课后辅导;多元实施学习评价,统筹管理复习备考,细化指导学生心理。
(一)搭建互鉴平台,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1.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提出班级管理问题、分享管理策略、明确研究方向。
2.组织班主任校外交流研训活动。专题学习讨论困惑问题进行,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3.参加学区(教联体体)论坛主题交流。开展班主任系列心理疏导交流提升活动,指导班主任好班会课和日常管理工作。
4.开展丰富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等活动,助力师生和谐关系,拓宽家校共育渠道。
(二)落实“培优辅差”工作,提高学困生转化工作效率。
1.借力“寄宿制”,为留守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
2.借力“双减”,精准、高效提高课后辅导效率。
3.借力期中期末“优秀/进步最快学生表彰会”,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加大家校协同,提高家校合育的效益。
加强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尽可能弥补留守学生的教育缺陷。
1.规范家委会工作,建立畅通的交流机制。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合作交流会,推介教育资源,交流教育理念、方法、技巧,适时教育指导,逐步提升家校合作水平,逐步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学习面貌的转变。
2.组织家长推门听课、“汉中好教师”评选等活动,建立长效的家长参与机制。邀请家长进校园、进班级,了解、监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听取、接受家长关切的意见建议,建立家长、学生、学校三方监督机制,促进相互理解、认同,提高共育效率。
3.组织家访、教学反馈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家长会(线上或线下)、教师家访,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通过QQ、微信群、电话等方式,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关注点,及时传达教育教学信息和共育工作。
(四)关爱留守儿童,呵护心理健康。
1.略
2.略
3.略
(五)组织“学习、评选”活动,落实文明养成教育。
1.略
2.略
3.略
五、留守学生教育的相关需求
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农村孩子享受公平教育,我们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多多关注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农村学校的发展。
1.希望教育主管部门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丰富教师年龄结构,加强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力度,让优秀教师流动起来,避免职业倦怠,稳步推进农村学校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2.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多关注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专业发展状况和诉求、政治地位(评先评优),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认同感、职业成就感,稳定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
3.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落实局“大教研”工作;加强学区制评价工作;加强教研员下校教育教学指导工作。
4.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关注农村家庭教育,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可以依托教育、妇联、社区等部门,建立农村家庭教育网络,尽可能地覆盖本地和进城务工人员,通过政府介入,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纳入政府提供或购买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项目,在通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中加入家庭教育内容。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我们会从“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入手,突出一个“爱”字,即关爱、帮助;培育一个“情”字,即理解和尊重;注重一个“联”字,即校家互通、互联,平等看待、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留守儿童管理质量,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共同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让教育真正普惠农村每一个留守儿童,助力其携梦想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