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华儿科学会发布了中国儿童成长发育专项调查结果:中国女孩的青春期发育年龄明显提前,平均开始年龄为9.2岁,比30年前提前了3.3岁。青春期提前和性早熟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社会在进步,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的营养水平、健康状况都很好,整个群体的青春期发育有所提前也是正常现象。
不少家长对儿童性早熟的概念十分模糊,以为孩子比同龄人早出现了第二性征就是性早熟。事实上,青春期发育的早晚在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可以相差好几年。如果孩子较同龄孩子更早发育,如女孩在8~10岁,男孩在9~11岁间出现,这类提前的发育显然不符合性早熟的年龄标准,归属于青春期发育提前,孩子的发育过程正常,仍然是健康的,家长不要太紧张。
问:在中国,性早熟的发病率是多少?分布特点是怎样的?
答:性早熟的案例不在少数,一年比一年多。在我国,儿童性早熟呈现出一个梯层的分布。具体来说,大城市最早,接着是一些中小城市,然后是农村,最晚的是贫困地区。而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现状,性早熟还将延续几十年。
与性早熟高发现状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研究统计的落后。目前临床上局限于发现有早熟的患儿就进行治疗,全国范围内的儿童性早熟调查数据、男孩和女孩发病比例、具体的成因,这些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有些省市做了小样本统计。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公布的一份针对数千例儿童的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儿童性早熟发病率已由10年前的0.5%提高至1.3%,并有上升趋势。浙江沿海地区儿童性早熟发病率为0.38%。鉴于我国各地儿童在生活习惯和环境方面的差异甚大,这些调查数据能否代表全国情况,还不得而知。
问:根据国外报告的性早熟平均发病率0.7%~1.5%,女孩发生性早熟较男孩多四五倍,为什么?
答: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女性有两条,估计X染色体对激素有敏感的反应。另外,女孩的乳房发育容易被发现,而男孩外生殖器变化容易被忽视,往往是有了小胡子、声音变了才被发觉,而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睾丸发育。临床上,女孩的性早熟中有80%是找不到原因的,而男孩性早熟约70%为器质性。虽然男孩发病率没有女孩高,但发生肿瘤的概率比女孩大,这些孩子是最需要及时治疗的。
问:在比利时、瑞典、荷兰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从发展中国家移民到这些国家的孩子当中性早熟的比例非常高,这些移民儿童性早熟的患病率相比当地儿童高80倍,研究人员称与农药有关,为什么?
答:一些农药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停止使用,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仍在被继续大量使用。这些农药排放到自然界,降解到一定程度后,具有雌激素样的活性,变成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受到污染的水源和土壤里生长的植物、鱼虾,都会带有这种东西,被人吃进体内后,会干扰人体本身的激素分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蔡德培教授负责的一项研究证实EEDs的污染水平与生殖器官、骨骼的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EEDs的污染是儿童性早熟的致病因素之一。
保守估计,目前水产品EEDs的浓度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少上升了10倍,摄食水产品是人体受EEDs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儿童应尽量避免食用受污染较严重的江、河、湖泊及近海水域中捕捞出来的水产品,深海里的产品未受到明显污染,食用相对安全。
问:突如其来的性早熟,会给患儿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哪些影响?
答:性早熟会严重干扰孩子的生长发育,致使他们成年以后个子普遍矮小,给他们的生命旅途投下令人烦恼的阴影。但是大多数患儿的性发育与心理发育是平衡的,不会产生过大的问题。少数可能因为自己在体形、外表上与周围小伙伴不同,过早地背起沉重的思想包袱,进而产生自卑、恐惧和不安的心理负担。另外,性早熟的孩子比较容易受到性侵害或者出现早恋,家长应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