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体内湿气过重,不仅会影响到整个人的精神,使人极易疲惫、头发出油、长痘长斑、容易肥胖,长期以往还会导致体内毒素排出受阻,增加健康隐患。因此,大多数人都极为重视身体除湿,而艾灸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传统中医针灸养生疗法,能够有效去除体内积攒的寒湿之气,将湿热之毒排出体外。
艾灸的这种除湿作用,主要取决于艾灸具有补足阳气、运水化湿的作用,通过在人体有关的重要穴位熏炙艾灸条,能够打通人体淤堵经络,有利于将湿气和热毒均排出体外。《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道:“艾叶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灸除湿,这几个穴位最重要:
1、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约三寸处,是养生要穴之一,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在该穴位施灸能够有效调气理血、补肾固精,气血通了,湿气自然能顺利排出体外。
2、足三里穴
该穴位归属于胃经,坐直时将四指并拢于膝盖下方的凹陷处,小食指所处位置即为足三里穴。在该穴位施灸能够有益于胃气生发,去除脾湿,舒经通络。
3、中脘穴
该穴位位于腹部中线,肚脐上方约4寸处。施灸该穴位能耐有益于调养胃肠不适,祛湿脾胃湿气,缓解腹泻、头晕等症状。
4、解溪穴
脚背与小腿踝关节处的横纹中间有一个凹陷处即为解溪穴位置。施灸该穴位能有效去除痰湿、缓解下半身水肿。
5、命门穴
该穴位在背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中间,被称为人体元气归聚之地。施灸该穴位有助于固本培元、加强生命力、促进水湿运化。
6、丰隆穴
丰隆穴也被称为“化痰穴”,位于小腿外侧中部肌肉鼓起的地方。施灸该穴位能有效改善痰湿阻滞、气血不调,缓解头晕、咳嗽等痰湿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虽好,但也要讲求方法:
一、 时间不可过短或过长
艾灸时间过短则疗效甚微,时间过长反而导致火气过剩,容易伤身。一般而言,对于体内湿气较重的人,每日灸艾条的时间在10到15分钟为宜,若是用随身灸灸则在20到30分钟即可。
二、不要过度追求艾灸起泡
一些人在艾灸后会出现起水泡的现象,中医里视为湿毒排出的征兆。但是,并不是所有湿气重的人都会出水泡,也不是所有的起泡现象均是湿毒排出的象征。
1、并非湿气重的人艾灸都会起水泡
由于各人体质不同,虽然有的人体内湿气较重,但经络淤堵还不严重,则可能起泡现象并不明显。艾灸过程中主要以温热感为宜,不应追求灼烧感和灸后水疱。
2、灸后起泡也可能是烫伤
艾灸时灸条与皮肤的距离最好在3—5cm,但由于艾灸过程中的不注意,可能会导致灸条离皮肤太近导致烫伤,此时皮肤会有灼烧感,而非温热感。此时的水泡并不是湿毒排出的象征,而是烫伤所致,应注意消毒擦药。
三、不要一次性灸过多穴位
除了过度追求艾灸时长和艾灸效果以外,一次性艾灸过多的穴位也是很多人会犯的艾灸误区。事实上,日常艾灸时一次选择2、3个穴位灸即可,并且不要连续艾灸,最好灸几天停几天,以循序渐进为主。
四、艾灸可能会有“副作用”
经常艾灸虽然有益于排湿健体,但是长期艾灸的人可能会出现出汗、白带增多、小便增多等“副作用”,一些人认为是艾灸后身体排毒、排病的反应,另一些人担心是不是艾灸后的不良副作用。的确,临床上艾灸后产生的排病反应与其副作用表现基本相似,因此很难区分。但是,只要发生这些“副作用”时,身体状况是变好的趋势,则基本可判断为艾灸的排毒、牌排病反应;若是觉得身体无力、精神不济等,则可能是艾灸后的副作用,此时应及时告知医师,谨慎艾灸。